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王立果)坪埡藏族鄉是隴南市4個藏族鄉之一,全鄉轄9個村,1432戶6369人。2016年啟動實施整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投資4.69億元,把8個村1236戶5731人從高山區搬遷至川壩區,藏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坪埡藏族鄉也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美麗安置區、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坪埡藏族鄉黨委政府結合實際探索推行“1+5”發展模式,多措并舉為群眾拓寬增收渠道。
“1”是以“黨建引領”為統領,強基固本謀發展。堅持以黨建統攬全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著力推進黨建與其他各項工作深度融合,讓黨建引領發展和“黨建+”成為新常態。通過配強“兩委”班子、帶強黨員、干部隊伍,健全規章制度,為后續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爭創“帶一流隊伍、樹一流形象、創一流業績”。
“5”是以“五項措施”為抓手,求真務實促增收。即“產業培育富民強鄉、穩崗就業促進增收、特色旅游助推發展、民俗文化厚德塑魂、創新治理提升效能”。
一是產業培育富民強鄉。按照“山上有生計、山下好生活”的發展路子,大力發展“3+6”山地特色產業,積極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坪埡藏鄉花椒、油橄欖、特色小雜糧、肉兔養殖等“四大支柱”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結合退耕還林政策發展花椒1.4萬畝,目前已經陸續掛果,每戶產花椒60斤左右,戶均收入3000元,進入豐產期后,每畝產花椒可達到100斤,增收5000元;發展油橄欖360畝,種植訂單高粱1700畝、訂單辣椒400畝,蕎麥等其它小雜糧3000多畝。借助東西扶貧協作機遇,建成年出欄50萬只的康大肉兔養殖場,推行“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合作社示范帶動,在各村推廣肉兔養殖“特色養”,把坪埡打造成肉兔養殖小鎮。
二是穩崗就業促進增收。通過積極引進企業建設車間工廠、產業園區、勞務培訓輸轉、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四個途徑”,實現勞動力穩定就業增收。全鄉有勞動力3228人,從事特色產業1142人,在家200人,勞務就業1886人,其中:在扶貧車間地就業搬遷群眾85人,公益性崗位190人,生態護林員50人,外出勞務輸轉1561人,全年勞務收入可達3914萬元。后期將引進加工企業陸續開工建設,這些企業全部建成投產后可解決1000人以上就地就業,帶動1000戶以上居家就業,實現由農民到工人,由農村到城鎮的轉變。
三是特色旅游助推發展。圍繞“經幡飄動.蓮花盛開,藏鄉江南.醉美坪埡”這一主題開發鄉村旅游,將坪埡打造成集人文歷史、自然風光及生態農業為一體的“最美旅游鄉村”和“不夜小鎮”,把游客“引進來”、讓游客“留下來、住進來”。發展特色觀光旅游。按照發展民俗鄉村旅游目標,提升高速橋下產業園,對橋墩按照民族特色進行彩繪,建設啟航路經幡隧道,開發騎自行車、啤酒暢飲、游藝競賽、兒童游樂、農事體驗、認領果園等各種游樂項目,建成集納涼、休閑、娛樂、觀光、體驗為一體休閑觀光農業園。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加快藏文化展示館、藏家樂、文殊院、商業街、特色美食街、特色文化廣場、藏家客棧的建設,全面推動民俗文化旅游。發展主題風情旅游。首先利用舊寨的位置優勢和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對舊寨進行打造提升,打造藏寨風情、古寺樓閣、梯田印象、藏鄉農耕生活體驗區等景點節點,讓游客切身感受藏鄉坪埡的“前世今生”。同時利用朝陽洞現有的旅游資源,將坪埡與朝陽洞及周邊田園村社一體設計規劃,開發打造從安置區游客接待中心——觀景臺——產業園區---藏家舊寨(坪埡村、舊墩村、腰道村、趙楊坪村、鹿連村)——角弓壩(油菜花等田園風光)——朝陽洞——安置區藏戲傳習所的大旅游環線。重點建設環線旅游產業路、腰道村藏寨古村落(純土培瓦房、臺階棧道式風貌、觀賞農業)、趙楊坪村古寺樓閣以及坪埡村和趙楊坪村的梯田印象和藏鄉農耕生活體驗項目。發展新區夜景旅游。完善改造新區燈光設施,把現有路燈改造成太陽能燈;按照“蓮花永駐”和“十四顆佛珠”主題,為新區1165座房屋屋頂安裝太陽能彩色燈帶,將安置區打造成“不夜小鎮”。
四是民俗文化厚德塑魂。在優先發展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挖掘《松贊干布迎親記》、《坪埡羌姆儺面舞》、《同心圓鍋莊舞》、《錦帶》工藝、《酒曲》文化、特色美食等民族文化遺產,通過培養一批民族文化傳承人,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坪埡藏族鄉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取成為全國申遺產品,讓藏鄉坪埡文化長久傳承,豐富提升民俗文化內涵,引領帶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讓藏鄉民俗文化成為發展資源。
五是創新治理提升效能。積極推行基層治理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落實“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將基層黨組織建在網格上,創建具有社區管理職能的一級“網格”5個,二級網格9個,打造集政策宣傳、事務管理、信息采集、矛盾化解、文明創建、安全防范、服務代辦、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一張網”,為群眾提供多元、便捷的 “一站式”服務,為群眾打通“綠色服務通道”,讓信息多“跑腿”,群眾少“跑路”,“最多跑一次”,實現服務“零距離”。推廣社區協商議事會、黨群活動日、一事一議代表會、紅白理事會、民俗文化研究會、婦女促進會等自治模式,逐步形成覆蓋廣、層次高、實效強、人民滿意的基層服務管理體系,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