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田倩)清晨,走在裕河鎮的小道上,清風徐徐,優美寧靜的山野風光猶如一幅潑墨酣暢的山水畫;午后,漫步在張壩古村落,淡淡的花香撲面而來,令人沉醉其中;夜幕降臨,燈光掩映下的武都區熱鬧喧囂,濱江濕地公園人潮涌動……置身魅力武都,目之所及是青山碧水、滿目生機,耳之所聽是鳥啼蟲鳴、嚶嚶成韻。
近年來,武都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主線,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理念,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優勢,實現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有序推進文旅產業復蘇發展。據了解,2021年上半年,武都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8.28萬人次,同比增長56.4%,創旅游綜合收入6.92億元,同比增長68.7%,文旅融合發展的背后,是鄉村振興新模式的探索,是文化賦能的創新,更是傳統旅游的華麗變身。
文旅融合讓鄉村旅游品牌“響”起來
魚龍鎮寧家山村的鄉村道路上,滿地柴草的現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干凈的道路和整潔的村貌。近年來,魚龍鎮著力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并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打造鄉村生態文化旅游和寫生基地,逐步形成“生態文化旅游+中藥材種植+花椒”的產業發展格局,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創業,脫貧致富,“我19歲就去青海鐵路上工作,記得以前的寧家山村又窮又苦,許多房子很破舊,經常漏雨,道路是土路,一下雨就沒法走,現在房子重建了,道路修通硬化了,墻面也亮化美化了,戲臺、廣場、涼亭的修建,為老人和小孩提供了休閑納涼的好去處。”退休后回到寧家山村的寧老先生這樣說。
張壩村位于武都區琵琶鎮,是一個歷史悠久、民間文化濃郁、民風淳樸的傳統古村落。現有舊民居42戶,是典型的隴南木架子房的原型。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武都區重視并優先考慮對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護,著力推進古村落“活化”和“美化”,打造了“隴南傳統民居泛博物館”,成功將張壩古村打造成為富有文化底蘊的鄉村旅游新景點。得益于好風景和古村落文化,村民們捧上了鄉村旅游的“金飯碗”,錢包慢慢鼓起來了。
如今,張壩這個“世外桃源”被越來越多的游客發現,許多自駕游和康養休閑人士慕名前來,他們來此聊抒古村情懷,品味傳統民居古寨,品嘗古村落美食美酒,品茗古村落自然風景。張壩已然成為武都區鄉村旅游的新熱點,古老的張壩正重新綻放出勃勃生機。
文旅融合發展實現“綠色紅利”
隨著武罐高速、成武高速、渭武高速、蘭渝鐵路的建成投用,武都的區位優勢、發展機遇和前景預期日益凸顯。武都區扎實推動鄉村建設,努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大力發展特色鮮明的鄉村觀光、鄉村民宿等文旅新業態,打造鄉村旅游新亮點。
近年來,武都區積極開展油橄欖三年倍增行動,加強花椒、中藥材等綜合管護,加快構建“3+6”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體系,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的優質特色產業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武都區共發展油橄欖51.6萬畝,新發展中藥材20.8萬畝,食用菌 53.6萬袋,蔬菜16.68 萬畝,馬鈴薯 27.02萬畝,生豬存欄11.25 萬頭,出欄10.35萬頭,雞存欄87.4 萬只,出欄71.2萬只,中蜂14655 箱。新建5個鄉村旅游示范村,5戶農家客棧及15戶農家樂,新增床位150張,帶動脫貧人口600人以上。實現鄉村旅游統籌發展,擦亮生態底色,實現“綠色紅利”。
在融合發展的新理念下,城市日新月異的改變,新舊文化的交疊,武都這座城伴隨著文旅的興起也將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