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康縣訊(通訊員 杜寧生)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解一色秋,康縣千山競秀、萬水泛碧、林木繁盛,小城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移步皆美景、入目即畫卷……康縣宛若一幅風光旖旎的生態畫卷,由內而外散發著天人合一、和諧包容的獨特氣質,在這方熱土上,康縣以“鞏固成果再排查、有效銜接再推進、鄉村振興再探索、關愛行動再行動、重點項目再推進、環境衛生再提升”的“六再”行動,發揚“三牛精神”,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擂響鄉村振興沖鋒鼓,譜寫文明新風幸福曲。
以為活動載體 催生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思潮
婚喪嫁娶大操大辦、講排場的少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多了;餐桌上,鋪張浪費的少了,省吃儉用的多了;閑暇時,喝酒、打牌、閑聊的少了,讀書、看報、健身的多了......寺臺鎮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扎實推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植入人心,公序良俗生根發芽,處處“清風徐來”。“‘新思想進農家’活動就是要讓群眾看得見、聽得懂、有認同、愿參與、真點贊。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越‘接地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效果就會越明顯。”寺臺鎮黨委書記毛文祿說。
康縣統籌利用鄉鎮文化站、村民服務中心、道德講堂、農家書屋等陣地,創新完善“六爭六評”“一日五問”“村評戶比,家潔院凈”“最美系列評選”“康縣好人”“家風家訓大家評”“移風易俗新八條”等活動載體,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明實踐所(站、點)、文明實踐廣場、百姓舞臺等場所的作用,組建了涵蓋“五老”、鄉賢、優秀志愿者、駐村幫扶“第一書記”宣講團等高素質、高水平的巡講志愿服務隊,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緊扣“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等關鍵問題,以“書記講黨課、干部講政策、能人講技術、專家講理論、模范講事跡、百姓講變化”為重點,采取“集中+分散”、“固定+流動”、志愿小分隊等宣講形式,采取“堂屋炕頭宣政策,院壩里面講故事,田間地頭傳技藝,鄉村舞臺唱夢想,板凳會上議家風,建好家園強產業”等新式,為群眾提供豐富多樣、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使新時代文明實踐這個“大平臺”,成為密切干群關系的“潤滑劑”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連心橋”。
以文化為引領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
走進龍王山下的長壩鎮福壩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這里既有土色土香的鄉土民居,又有鄉村風情的“老漢茶屋”,既有舊時記憶的“知青大院”,又有“國際范”的“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會址,穿梭在迂回曲折的古村落,隨處可見的“福”字,還有鄉村舞臺、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讓古樸的鄉村景致,增添了別樣的內涵,“塑型”和“塑魂”同步推進。
岸門口鎮的朱家溝里,“一棵老樹千年麻柳樹、一座古宅朱家大院、一座民宿五福臨門”讓這個古村落散發這別樣魅力,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傳統文化在這里交織,激發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彰顯出康縣的特色之美。
康縣堅持把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決戰、全域鄉村旅游、拆違治亂行動緊密結合,堅持規劃引領,整合項目資源,統籌推進路水電房、文化廣場、服務中心、鄉村舞臺、道德講堂、文化室、村史館、衛生室、圖書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拓展城鄉綠化空間,著力改善人居環境,讓文明實踐有場所、有陣地。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全縣各鄉所、村站以文化為引領,結合歷史、紅色、民俗等特色文化資源,突出志愿服務,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深入開展技能培訓、黨員教育、道德宣講、旅游推介、文藝展演、評先創優等系列文明實踐活動,打造“一鄉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創新推動文明實踐取得了實效。
以傳承為主題 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氨水池、縫紉機、手電筒、水煙、沙棘汁、鎖著的電話機……周家壩鎮供銷博物館里的老物件,仿佛又把人回到了30多年前,供銷博物館分為原生態供銷建筑群、商品實物、經營環境、歷史資料等四大展廳,集中展示了供銷文化的獨特魅力,幫助人們尋回記憶、思考當下、啟迪未來,給廣大群眾提供一個了解傳承供銷文化的新基地、新視角。
“棒棒鞭哎二尺三哎”,城關一小的千人棒棒鞭校園大課間活動,同學們手執串銅錢和鈴鐺的七彩竹棍,隊形不斷變換,鈴鐺瑯瑯作響,歌聲歡快悠揚,把康縣的傳統文化獨特魅力植根于孩子心中。
鄉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康南鑼鼓草、豆坪嗩吶、康縣木籠歌、康南毛山歌和梅園神舞等民間藝術是康縣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康縣以傳承為主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保護、傳承鄉村非遺鄉村文化遺產,打造特色村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唱響了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樹立新風尚的主旋律,也讓傳統文化元素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特色名片,為實施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