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訊(通訊員 黃驪珠)
病有所醫,是百姓最關注、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近年來,武都區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持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項目建設,不斷落實醫療保障政策措施,不斷鞏固擴大醫改成果,有效促進了全區醫療衛生保障從廣覆蓋向提高服務質量轉變,開啟了醫療衛生保障事業改革發展新篇章,留下了一串串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實足跡。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不斷加強
武都區醫養結合醫院針灸康復大樓項目位于兩水鎮新區,是一所集醫療、養老、失能護理、干部職工體檢為一體的綜合醫療服務機構,總占地面積120畝,概算總投資7.4億元,目前項目基礎建設已經完成,正在籌備裝修階段,預計2022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同時,為實現老人“醫中有養、養中有醫”,全區兩家二級以上醫院均設立了老年醫學科,增設老年醫療養護床位60張。依托鄉鎮衛生院(中心),社區(村)家庭醫生團隊,組織開展為老年人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加強健康宣傳等,為居家老人提供連續性、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
“現在我們看病太方便了,衛生院的醫生每隔幾天就來給我量血壓、詢問我的健康狀況,對我們很關心。”龍鳳鄉屈家崖村的李大爺高興地說。
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今年以來,武都區全面推進遠程信息平臺建設,區級醫院先后與省級三甲醫院建立了17個專科聯盟,實現了遠程會診、遠程診斷、遠程教育、病理討論等多項技術合作;同時,區域檢驗、影像、心電等重心實現了與基層醫療機構互聯互通。截止目前,共發起遠程會診130多例,檢驗
標本上傳2000余份,CT信息上傳63人次,DR信息上傳758人次,心電圖數據上傳3655人次。通過遠程會診,患者可以及時得到上級醫院的專家診斷,從而緩解全區高端人才緊缺現狀。為方便患者就醫,武都區全面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目前全區電子健康卡的應用率達到100%,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醫需求。
市民楊永富告訴記者“之前每次來醫院就醫,來一次就要辦次卡,好多卡經常拿混,現在申請電子卡之后再也不用擔心忘帶或者拿錯卡,看病就醫方便多了。”
疫情防控工作成效顯著
武都區堅持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的重大政治任務來抓,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始終保持應急指揮體系高效運行,嚴格落實四方責任,加強網格化管理,實施分級分區精準管控,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和疫情報告制度,確保一旦發現疫情,能夠得到快速處置。截止目前,全區累計摸排來武返武人員31782人,累計追蹤排查28335人,開展流調428人,已累計接種新冠疫苗85.48669萬劑次。
醫保政策落實到位 解決群眾“看病貴”
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為群眾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同時醫療保障水平的不斷提升,也讓群眾們不再覺得看病貴。
家住東江鎮的李桂芬老人,由于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得知患有老年白內障、高血壓等疾病,需住院治療,因擔心費用打算放棄治療時,醫護人員給老人講解醫保優惠政策,告訴她自己花不了多少錢,老人這才放心地做了手術。
“住院共花費10000元左右,社保報銷了6000多,現在的政策就是好啊,我們老百姓確實是享福了。”說起她享受到的這些好政策,李桂芬老人連豎大拇指。
“一人得病,拖垮全家”曾是因病致貧家庭的真實寫照。如今,武都區認真落實各項參保政策,參保率為99.6%。全區2021年已脫貧人口,監測人員,低收入人群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實現了全覆蓋。同時,政府資助參保全落實,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享受,繼續落實和執行好已脫貧人口醫保傾斜政策,對納入監測范圍的易返貧致貧人員,給予自負政策范圍內費用60%的醫療救助。
便民服務 只為群眾“少跑腿”
近年來,武都區始終把優質高效服務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積極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針對群眾反映的醫保報銷難問題,著力提升醫保服務水平,全區已在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報服務,實現了區域內村衛生室普通門診現場即時結報,群眾看病就醫和報銷醫療費用更加方便、快捷。
“以后再也不用怕報銷麻煩了,現在的這一站式結算,不用到處跑了,真正為我們節約了時間。”前來報銷費用的張超說。
今后,武都區將圍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滾動實施民生工程,辦理民生實事。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提升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加快建設“健康武都”。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