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訊(通訊員王治)近年來,武都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著力鞏固好前一輪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扎實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充分發揮退耕還林工程在生態建設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銜接鄉村振興方面的積極作用。
退耕還林,花椒紅似火。馬街鎮是隴南市武都區花椒主產區之一,全鎮結合當地實際,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鼓勵農戶選擇優勢樹種,還會在每年的造林季節,抽調技術干部到林地進行監測和指導,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拓寬了他們增收的門路。“我家退了13.4畝地,退耕還林后基本都種上了花椒,每年有著不錯的收入。”馬街鎮石楞坎村民李還紅告訴記者,自從退耕還林后,自家的土地都能拿到補助,收入比以前翻了番。
目前,全區穩固發展花椒100萬畝,保存株數7000萬株,2021年總產量6000萬斤,綜合產值達36億元以上,農民人均花椒純收入4000元以上。
退耕還林,橄欖致富果。外納鎮位于隴南市武都區西部白龍江河谷地帶,平均海拔1200米,年降雨量400至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全年無霜期277天,是油橄欖種植的最佳適生區。稻畦村是一個典型靠種橄欖樹致富的村子。過去大家以種糧為生,但由于干旱缺水的氣候條件,農民年年種糧不見糧,生活十分艱苦。這幾年,稻畦村通過退耕還林,大力培育油橄欖產業,已成為全區聞名的“橄欖飄香”致富村,全村53戶貧困戶,2019年實現了脫貧摘帽。“我們這里以前山高路陡,過去種小麥、種橘子收成差,還賣不出去,2003年響應政府退耕還林政策,開始種油橄欖,現在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村里的合作社還幫我們直接把果子交售到加工廠,銷路一點也不愁。”說起近年來村上油橄欖產業帶來的變化,武都區外納鎮稻畦村村民茹小燕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春節剛過,武都區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實施油橄欖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在未來三年通過栽植擴面和高接換優等措施,實現油橄欖產業倍增目標,開啟農業產業現代化開啟新征程。2021年全區計劃新栽植油橄欖面積50347.6畝,其中春季栽植24060.6畝,秋季栽植26287畝,據統計,2021年全區油橄欖鮮果產量達4萬噸左右,榨油6000噸,實現綜合產值20億元,果農收入穩步提升。
退耕還林,核桃綠滿山。武都區西漢水流域、洛塘片區8個鄉鎮、白龍江沿岸高半山地區及北峪河流域半山地區,氣候、溫度、濕度、土質等自然條件有利于核桃生長,加之老百姓有種植核桃的傳統,因此,武都區決定將核桃作為重要的林業產業之一抓緊抓好,把發展核桃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結合退耕還林工程,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千方百計做大做強核桃產業。“今年我們家的核桃獲得大豐收,收獲了500多公斤,我們家僅核桃一項收入就上萬元了。”龍壩鄉袁塄村袁洪寶興奮得告訴筆者。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核桃基地種植面積達57.18萬畝,核桃鮮果產量達1.743萬噸,產值4.12億元。
自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武都區造林綠化提質加速,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全區遵循適地適樹、區域治理、科技支撐、良種選育、注重管護等原則,先后實施兩輪退耕還林,累計面積13.09萬畝,完成嫁接換優601萬株,其中花椒231萬株、油橄欖330萬株、核桃40萬株。下一步,武都區將全面抓好林業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持續推動全區林業特色產業鏈開發、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助推鄉村振興。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