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徽縣訊(通訊員 何方)博覽群書尋妙計,縷縷書香有坦途。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硬件生活資料的極大豐富,人們飽食豐衣后對精神食糧的要求越來越高,農家書屋作為新時代下環境下體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新陣地,也承載了滿足基層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食糧。
伏家鎮中壩村菜農劉志豪從村農家書屋舒展著眉頭笑瞇瞇走出來,連日來困擾在他心頭的西紅柿老是掉葉子的病癥被他從農家書屋農村科技類書籍中找到了解決方案了。原來是他在西紅柿定植后,一次性施肥過多,土壤黏性重,澆水過多或土壤濕度過大,這些因素都能導致植株根系發育不良或受損,造成植株吸收水分和營養元素障礙,產生植株萎蔫等癥狀。
劉志豪告訴記者,“多年來,自己就是靠著農家書屋科技類書籍學習帶領蔬菜種植知識,讓自己家的蔬菜大棚發展得越來越好,收成一年比一年高。”
近年來,徽縣持續把農家書屋的建設作為農村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不斷深化農家書屋的改革創新,提升服務效能,促進鄉村閱讀深入開展,極大地發揮了農家書屋在扶智扶志、移風易俗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讓文化雨露潤澤鄉村,鋪筑農村產業發展新坦途,也讓農家書屋成為了新型農民開闊思路的、發展特色產業的“補能充電站”和鄉風文明的“助推器”。
在高橋鎮王灣村農家書屋,寬敞明亮房間里,一排排整齊的書架上,擺放著各種分門別類的圖書,政策法規、種植養殖、文化少兒、養生保健等類書籍琳瑯滿目,一應俱全,前來看書讀報的人絡繹不絕,男女老少各坐各的位置,埋頭饒有興味地“翻吭”著自己心儀的圖書,有些群眾對農業生產中的個別專業詞語一知半解時,他們就結合自己積累出來經驗和大家進行探討,通過幾番討論,大家的見解就會聚攏在一起,詞語的釋義也就明朗化了。
管理員李思怡深有體會地說,“以前大家都是各看各,遇到了什么難題,只能向有知識的人和鎮農業技術員請教,現在只要出現不懂的地方,大家都能聚在一起解決,現在每個人都變成了農作物方面的‘土專家’了。”
徽縣共有農家書屋214個,實現了全縣全覆蓋。目前,214家農家書屋全部完成了圖書的分類、編目、登記、上架工作,有效的提高了農家書屋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形成了規范化運行的長效機制。目前全縣五星級農家書屋3家,四星級農家書屋1家,被省農家書屋管理辦公室予以表彰獎勵。2020年,全縣農家書屋共補充圖書156種、4680冊,農村幼兒園“小書架”圖書43種、2365冊。
全縣各村不但以農家書屋為平臺,還舉辦各類科技講座、實用技術培訓和法制宣傳,還把農家書屋建設與黨員干部教育結合起來,使書屋變成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陣地。而且,連倡導文明新風、建設新農村為主要內容的文藝節目,也在農家書屋進行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群眾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現在打麻將的人少了,看書的人多了;賭博不見了,通過看書,摸索著發展特色產業的人多了,這樣的生活何愁聰明不富。”村民田建明由衷地感嘆著說。他是外出的返鄉人員,在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家鄉的新變化后決定留下來自主創業,現在他的養豬場頗具規模,成了全鎮養殖行業的致富帶頭人。
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建設文明美麗家園。徽縣農家書屋為激發村民閱讀興趣、展示村莊文化底蘊、孕儲鄉愁紅利、促進農村文化事業快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成了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讓農家書屋發揮真正實效,讓農民從閱讀中開闊視野,萌發堅定的創業激情,關鍵在與選好書,定準位,最大化地滿足農民渴求技術知識的需求和精神動力,農家書屋才能發揮他最大的效能和體現他的知識先進性”徽縣委宣傳部文產中心主任尹輝東高興的告訴筆者。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