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禮縣訊 隴南市禮縣王壩鎮的汪山村,是一個不到20戶人家的小村子。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里,遺存著一個非常獨特的手工泥塑藝術,泥塑產品都是小孩玩具,有財神,有活潑可愛的馬、雞、兔子、獅子,有憨態可掬的胖娃、聲音響亮的口哨等。在汪山村,家家戶戶不分男女老少都會做。過去,這項制作工藝曾是汪山村主要的家庭經濟收入來源。在禮縣境內,唯有汪山村人掌握著這門泥塑的制作工藝,而且至今已傳承了五六代人。
汪山村的泥塑之所以傳承了幾代人,源于該村大溝口東邊的一種黃黏土,這種土黏性強、質地細,泥干后質地很硬,家家戶戶做泥塑都要從大溝口邊取土。土取回來,砸成小塊,用水浸泡兩三天,放少許麻紙后攪拌均勻以增強黏性,從而做成泥塑的備料。將模型放在火盆邊烤熱,將和好的泥取少許,用手搓成泥條,有些按需拍成泥片,將泥條或泥片壓在模型里,用力壓實,將模子平面上突出來的泥條用竹片刮掉,手指蘸水抹平,再放在火盆邊微烤。
待塑片與原模子有裂縫時取出,再用大毛筆將豬蹄湯調制的白粉涂刷均勻,然后在晾干的泥塑品上涂上黃色顏料,在已粉過和黃過的泥塑品上刻畫眉毛、眼睛等,最后按需涂上用雞蛋清調制的不同顏色。這樣,一件傳承幾百年的純手工泥塑工藝品即呈現在世人眼前。
上世紀60年代以前,汪山村泥塑市場前景很好,特別是在每年正月至四月期間,銷售非常好。村上至少每家有一人或兩人背上泥塑產品前往周邊鄉鎮,以及武都、宕昌去賣,一箱子泥塑產品能賣七八十元,收入極其可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方便了,城鄉交流增多了,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也多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很快,加之工廠化制作生產的兒童玩具鋪天蓋地,且工藝精細、款式繁多、價格低廉,深受小孩子喜歡。相比之下,汪山村的泥塑玩具就遜色了許多,致使這一風靡百年的民俗文化產品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仍有一部分愛好泥塑的村民繼續傳承著這一傳統手藝。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旅游的興起,這一曾經造福全村幾代人的傳統工藝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地的一些手藝人重新撿拾起瀕臨失傳的民俗文化遺產,期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圖/文 白楊)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