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西和訊 八月的姜席鎮翠色正濃,行走在晚霞湖畔,看霞光山色、湖波水影,菏葉田田、荷花翩翩,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這里的好山好水孕育了獨特的人文靈韻,也養育了聰慧美貌、心靈手巧的“巧姐”“巧妹”們。
一大早,在西和縣姜席鎮姜川村的趙蓉家里,就傳來了孩童稚嫩的聲音,幾個小朋友正圍坐在趙蓉身邊,認真詢問剪紙的步驟和方法,趙蓉一邊教,一邊給孩子們講述剪紙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趙蓉是一名剪紙愛好者,她的剪紙作品取材廣泛,多源自現實生活,反映民俗民風、百姓生活、傳統文學。生肖、花鳥、人物、風景等均是她的拿手素材。其作品線條流暢、拙樸靈動、自然風趣、栩栩如生,極具特色。
在她的工具盒里,躺著一把銹跡斑斑的剪刀,那是趙蓉的奶奶留給她的念想。從趙蓉記事起,奶奶就是村里出了名的“剪紙高手”,人們都喜歡叫她“巧牡丹”。但凡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會有人找到家里來,請奶奶剪紙。那時,年紀尚小的趙蓉便在奶奶的影響下愛上了剪紙。
大學畢業后,趙蓉進入姜席鎮初級中學成了一名美術老師。2014年,姜席鎮初級中學組織學生創建乞巧興趣小組,開設校本課程《校園乞巧情》,組織乞巧興趣小組成員每年參加形式多樣的乞巧體驗活動,剪巧紙就是其中一項,作為剪紙“非遺”文化傳承者,趙蓉自然成為了指導老師中的一員。
西和縣姜席鎮初級中學教師 趙蓉:從最初的小時候看奶奶剪紙,到現在能夠把我的剪紙帶入到我的課堂,能夠把我自己的想法通過剪紙呈現出來,一方面帶著對奶奶的情懷,我也希望讓我的學生更好的成為剪紙的傳承人,能夠更好的延續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我內心感覺到非常的有成就,也非常的幸福。
今年乞巧節期間,趙蓉每天都會來到姜窯村的坐巧人家里,和參加乞巧的姑娘們一起剪巧紙。在趙蓉的指導下,姑娘們右手持剪刀,左手拿紅紙,紙隨剪轉,心隨紙動,一會兒工夫,一幅幅洋溢著喜慶、自信、樂觀的剪紙作品便在手中躍然呈現。
西和縣姜席鎮初級中學教師 趙蓉:乞巧是一種綜合民俗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具有開發并引進課堂的價值。在我的美術課程中,我正在嘗試把迎巧、娛巧等乞巧環節,以及乞巧祭祀用品,比如巧芽、巧果用剪紙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加深學生對乞巧文化的興趣和認識。同時,乞巧文化進課堂,學生自然成為民俗文化的傳承人。
西和縣姜席鎮初級中學學生 李海珍:在學習剪紙過程中,我了解到,剪紙和乞巧女兒節也有很大的關系,今年參加到乞巧活動中,讓我對剪紙文化和乞巧文化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感到自豪,對能夠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驕傲。
記者:魏朵朵 李昱 何芳芳(實習)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