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禮縣訊 在隴南市禮縣祁山鎮西漢村,有這樣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老同志。從青春年少到白發蒼蒼,他始終懷揣著對黨的無限熱愛與堅定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信仰、忠誠與摯愛,展現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他就是張趙家,一位擁有50年黨齡的老黨員。歲月的風霜雖已在他的臉龐刻下深深的痕跡,但他的雙眼依然明亮如初,閃爍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與深情。
近日,共青團禮縣委員會組織支部黨員走進西漢村張趙家同志的家中,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主題黨日活動。通過聆聽這位老黨員講述忘我奉獻、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青年黨員們深受觸動與鼓舞。他們從中汲取了精神力量,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筑牢了思想防線,厚植了愛國情懷,賡續了紅色血脈。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升華,更是一次紅色精神的傳承與接力,激勵著新時代的青年黨員在黨的旗幟下奮勇前行。
張趙家同志生于1953年,雖已步入古稀之年,卻依然精神矍鑠,步履堅定。在自家那方靜謐的小院里,他飽含深情地向青年黨員們娓娓道來半個世紀前的入黨初心,重溫了五十余載在西漢水畔“平田整地、治河治沙”的崢嶸歲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詮釋了如何做一名經得起歷史檢驗和評判的“新長征突擊手”,激勵著在場的每一位青年黨員。
年少時的張趙家,便懷揣著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無限熱忱,早早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投身于大隊的生產建設之中。那時的西漢水兩岸,村落星羅棋布,但河道淤積嚴重,優質耕地資源匱乏,民生維艱。身為共青團員,他義無反顧地投身于西漢水的治河治沙事業,帶領生產隊員們在祁山鎮附近開山采石,筑堤修壩。當時,農用機械極為稀缺,僅有一臺拖拉機和一輛馬車,運輸能力遠遠不足。面對困難,張趙家毫不退縮,帶頭肩挑手扛,與隊員們齊心協力,最終成功修筑了西漢村數公里的臨河堤壩,為村莊的安全與發展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屏障。
(曾經寸草不生的荒灘已發展為千畝蘋果現代矮砧密植示范基地)
河道治理初見成效后,張趙家并未停下腳步。作為專業隊長,他立下壯志,決心改變窮小隊的落后面貌。面對河灘地泥沙淤積、集體生產用地稀缺的困境,他提出了“向河要地”的響亮口號,帶領村民調整勞動組合,優化資源配置。在那個激情燃燒、人人爭先的年代,西漢村的勞動人民積極響應張趙家的號召,以一鍬一鍬的辛勤勞作,硬是在荒灘上開墾出了上千畝優質耕地。這片土地不僅成為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更為西漢村特色產業的興起和優質蘋果主產區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當地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是憑借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與無私的奉獻,1979年10月,張趙家被共青團中央授予“新長征突擊手”這一崇高榮譽稱號。五十余載光陰荏苒,他的初心始終如磐石般堅定。每當回憶起那段歲月,他總是感慨萬千。當年,生產隊的群眾聽黨指揮、慷慨赴任的擔當精神,以及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奮斗姿態深深感染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正是這種精神力量,推動著西漢村從落后走向發展,從貧困邁向富裕,書寫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奮斗史詩。
如今,張趙家同志的身影依然活躍在西漢村的各個角落。他仿佛是一位永不停歇的守護者,主動承擔起村道的清掃工作,一把掃帚成為他踐行初心的無聲見證。他常常對村里的年輕人說:“只要我的身體還能動,我就會一直干下去,用行動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你們年輕人也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能力,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边@番堅定而樸實的話語,承載著老一輩的殷切期望;顒幼詈螅w黨員在張趙家老人的家中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用鏗鏘有力的誓言再次叩響初心,銘記使命。
(供稿:王應龍)百年風雨兼程,百年風華正茂。站在新時代的潮頭回望歷史,波瀾壯闊的長河中,一位位先進榜樣如燈塔般矗立,指引著前行的方向。廣大黨員、團員青年要以榜樣為鏡,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砥礪奮進。要繼承和發揚“新長征突擊手”精神,以優秀榜樣為標桿,在工作中勇挑重擔、敢于擔當,延續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務實的作風,全身心投入到各項工作中,為共青團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在新時代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