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崇信訊(通訊員:王濤濤)“我的小縣城,沒有海底撈,也沒有星巴克,小到可能走兩步就會遇到熟人,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是很多人的牽掛。” 這是最近網絡上很流行的一個網絡文案,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體現了當代人對“家鄉”最樸素的情感和最真實的定義,“家鄉”不只是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還是舒適、宜居、精致的小縣城。
崇信,隴上古邑,公劉故里。地處甘肅東部,涇河之南,關山東麓。主城區建成面積僅為7.3平方公里,縣城常住人口僅3萬余人。盡管只是這樣一座小小的縣城,卻是很多人賴以生存、魂牽夢縈的地方。雖然沒有很多“高大上”的東西,但處處體現著精致,精致的基礎設施、精致的城市景觀以及融入細節的人文情懷,真正做到了讓“人”凌駕于城市之上,讓城市服務于居民所需。
初秋時節,漫步在依山旁水的崇信縣城,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城市秩序井然,環境整潔舒適,園林景觀賞心悅目,筆直寬闊的道路舒展了“皺紋”,干凈整潔的墻壁告別了“雀斑”,這是崇信縣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
近年來,崇信堅持以服務民生為福祉,以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為目標,聚焦細微之處,集中力量攻克頑疾,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質,廣大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加充盈。
“每天下午,我們都會到南濱河路綠地公園沿湖走一走,那里水青草綠、空氣新鮮,是健身、散步的好去處。”家住世紀花園A區的李先生說:“城市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在家門口即可享受青山綠水帶來的愜意”。
綠在城中,城在景中,人在畫中……這是綠色崇信的真實寫照。崇信堅持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提升城市發展競爭力的“點睛之筆”,做足“增綠、護綠、管綠、用綠”文章,全力推進“規劃建綠、拆違添綠、見空增綠、見縫插花”行動,因地制宜布局口袋公園、濕地公園和景觀廊道,累計建成城市綠地公園12處,栽植七葉樹、油松等各類綠化苗木14萬余株,并不斷拓展垂直綠化空間,進行精細化綠地養護,在城區6條街路擺放花箱、花壇、花架,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53.1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85平方米,著力打造“滿城公園滿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的生態縣城。
在生態環境變美的同時,崇信更加注重精細治理。“這里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街道特別干凈整潔,道路通暢,整個城市感覺很清爽。”張女士說:“我和家人從張掖自駕來崇信游玩,走在城區大街小巷沒有垃圾雜物,設施也很完善,市民很文明很禮貌”。
“美麗崇信”離不開“干凈崇信”,為此,崇信縣采取“五位一體”環衛作業和“網格化”管理模式,對城區道路開展精掃細保,由立面到地面,由平面到高空全覆蓋立體巡查,全方位向“臟、亂、差”頑疾開刀,在全縣組織開展了環境整治、拆違治亂、桿線治理、秩序管理、綠化美化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清“死角”、掃“盲區”、破“難點”、治“頑疾”,拆除違建臨建491處,遷移桿線162處,清理破舊門頭牌匾及廣告牌264處,垃圾日產日清,環境衛生清掃保潔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100%。
一處破損路面、一塊松動的人行道板、一塊模糊不清的標識標牌……這些看似民生“面子”的小事,實則是涉及民生“里子”的大事,只有小事辦好,才能將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大事落細、落實。崇信將完善市政設施作為提升城市品質的“主攻點”,全力推進市政道路、人行步道、老舊小區、停車場等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市政道路4條,新建停車場5處、便民市場1處,城區背街小巷實現全硬化,2004年以前老舊小區全部完成改造,路燈亮燈率和設施完好率達到99%以上,污水管網覆蓋率、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95%和76.7%以上,城市硬件基礎全面升級。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為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崇信全面實行以服務為主,管理和執法為輔的“721”工作法,變被動整治為主動治理,變“游擊式”管理為常態化服務,采取“志愿者+城管+公安”模式,及時進行政策宣傳、互動交流、問題反饋,倡導公眾整改,發動市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自覺養成良好習慣,推動城市在“精治”中變得更“精致”,真正做到讓市民滿意,讓社會認可。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一樁樁、一件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好事實事,折射出的是這座城市的民本情懷、發展溫度。隨著一項項民生實事的落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度也在不斷提升。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