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送來滿目春
——山丹縣水務局水利扶貧紀實
這個春天,對于山丹縣水務局的黨員干部來說,“進村趕考”成了一門必修課。進農家、聽意見、解難題……這份考卷,在鄉間田野,在農家院社,在百姓心間。雖然考題各異,但評判標準只有一條:群眾滿意。
近年來,“精準扶貧”工作猶如春風送暖,溫暖了山丹縣的每一寸土地。幫扶工作開展后,水務局黨組立即行動,要求全體黨員干部深入村社,進村趕考。每名干部至少聯系一個貧困戶,為困難群眾謀實事,幫發展。現如今,山丹縣的每個村社幾乎都有幫扶干部忙碌的身影。
磨灣村位于大馬營鎮政府以東1公里處的馬營河兩岸,全村有9個社,423戶,1537人,人均耕地面積5.23畝。2014年建檔立卡時,該村純收入2800元以下的貧困戶115戶,36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21%,是全縣貧困人口最多的一個村。泥土路、爛渠溝、土房子是磨灣村長期以來的狀況,也是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山丹縣水務局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對磨灣村的聯系幫扶工作,選派工作人員駐村入戶,摸清底子,解決問題。堅持從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突出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2015年6月,該局在磨彎村八九社鋪設人飲管網4.5公里,解決了近50戶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實現了自來水“戶戶通”,這也標志著磨灣村飲水安全普及率達到100%。九社村民陳學孝高興的說:“還是自來水好啊!干凈,用起來也方便!什么時候打開水龍頭都能有甘甜可口的水,大水缸都成擺設了!”
精準扶貧,培育產業是關鍵。山丹縣水務局始終把幫助貧困村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扶貧、助貧的有力抓手,變“輸血”為“造血”,逐步提高了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局領導班子經過多次走訪調研,清醒的認識到立足村情,大力發展養殖業是幫助磨灣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好路子。隨即,該局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等有效措施,鼓勵群眾新建養殖小區2個,暖棚羊舍200間,養羊1500多只。為了更好鼓勵支持地方發展養殖業,該局又多方籌措資金,為兩個養殖小區接通了自來水,解決了牲畜的飲水問題。2017年,還引進了適宜村域經濟發展的食用菌產業,積極引導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貧困農戶新建標準的香菇大棚23座,配套各項水利設施,為磨灣村群眾增收致富開拓了新渠道。經過幾年的幫扶發展,磨灣村的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1%降低到現在的12.4%。
看著從自家自來水管里嘩嘩流出的自來水,山丹縣陳戶鎮岸頭村農民陳儉顯得異常興奮:“以前吃水要跑到幾里外的機井房去人擔畜馱,如今縣上幫我們把清亮的自來水通到了鍋邊,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瞧,我家的幾個大水缸早已經‘下崗’了!”陳儉的“好日子”都要歸功于近年來不斷實施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
山丹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經過“十一五”、“十二五”期的建設,已建成了覆蓋全縣8個鄉鎮110個村,解決了17.4萬人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為加強飲水安全管理,保障工程長期發揮效益,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進行劃分,健全完善飲用水源地管理機制,開展水源規范化建設。2013年,甘肅地質工程勘察院對已建成的27處集中式飲水工程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地進行了劃分,確定了一級、二級保護區,并實施了水源保護。栽設防護圍欄20.74KM,栽設一二級水源界樁3332根,栽設警示及宣傳牌131塊,清理污染源13處。通過水源地保護項目的實施,改善了受益區群眾的飲水質量,確保了受益群眾的身體健康;改善了居住區群眾的生活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促進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據山丹縣水務局技術人員介紹,山丹縣是全省18個干旱缺水縣之一,水資源整體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600立方米,70%的山區農民日常生活頭等大事就是要到幾公里以外的山溝挑水拉水,取水耗時多,難度大。水資源安全問題和供需矛盾成為制約全縣發展的“瓶頸”。山丹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為了解決好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群眾的“吃水難”問題,近幾年,全縣共投入資金20186.63萬元,實施飲水安全工程項目39項,使110個村39886戶173666人喝上了方便水、放心水。目前全縣日供水規模達到了2.1萬噸。同時,縣水務局把農村安全飲水作為“頭號工程”來實施,按照“率先反哺,安全供水”的思路,領導主抓、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服務。技術人員把水廠所(站)當成自己的家,把群眾吃水當作自己的事,管道安裝在哪里,鋪蓋卷就背到哪里,夜以繼日地干;沿線鄉鎮配合默契,爭先完成了土方開挖回填任務,飽含黨和政府溫暖的輸水管線猶如愛之長河,翻山越嶺,跨溝過河,變成涓涓細流流進了千家萬戶。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全縣已建成標準化水廠30座,13個貧困村的管網覆蓋率達到了100%,飲水安全自來水入戶率達到了98%,732戶精準扶貧對象的自來水入戶率達到了100%。
一水送來滿目春。來到位于邊遠山區的位奇鎮汪莊村村民王文生家,王文生樂滋滋地說,自從2014年年底村里通上自來水后,他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了,每年能進賬1萬多元。而通水前,不要說牲畜,就是人喝水都很困難,村里的勞力都被拴在了家里。解困致富的王文生是無數山丹農民的縮影。
近年來,通過飲水解困的實施,該縣昔日為水所困的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外出務工,每年掙回2億多元;有了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不再是紙上談兵。在解決農民吃水難的同時,該縣大力發展脫毒馬鈴薯、油菜、啤酒大麥和特色制種業。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種植等庭院經濟,偏遠農村因水質不好引起的各種疾病發病率也大大降低了。
“解困工程”不僅是“幸福工程”,更是連接群眾和干部的“德政工程”。老軍鄉硤口村告別了“吃水走三里,時時為水愁”的歷史后,村民們在政府的引導下,依托深厚的長城歷史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特色養殖業,建起全國最大的露天書法石刻長廊,昔日聞名的硤口羊肉也香飄千里,讓沉寂多年的村莊熱鬧起來,吸引八方來客。
目前,該縣正在實施的重點扶貧項目——白石崖水庫工程,位于山丹縣城南約85km的軍馬二場南部大馬營灘五墩處,屬小(1)型Ⅳ等工程,是一座引水注入式水庫,總庫容482萬m3,興利庫容450萬m3。項目建成后,既可有效解決李橋水庫因泥沙淤積造成興利庫容不足問題,又可改善李橋水庫蓄水、棄水與用水時段不協調造成水資源浪費的狀況,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保證灌區正常灌溉。特別是在干旱年景,可以保障水庫下游,山丹縣城與清泉鎮、位奇鎮、陳戶鎮、東樂鎮、大馬營鎮、李橋鄉、中農發山丹馬場、國營山丹農場等15.84萬人和11萬畝基本口糧田和重點部門、單位、企業的用水需求。為該縣13個精準扶貧村實現脫貧目標提供了堅實的水源保障。
“山溝溝里泉水一點點流,提起那挑水心里就愁”,這首浸透了心酸的歌謠如今已漸遠漸去。當歷史的車輪駛入2018年,山丹農民不再為水而苦、為水而泣,喝上了清粼粼的自來水。黨和政府的關懷,正如一泓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使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美。(楊政澤 王玉柱)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