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張掖市

科研科普揭秘地質公園“前世今生”——張掖地質公園開展地質科研科普工作紀實

時間:2019-06-18 21:51:2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豪點擊:

張掖地質公園認真遵循“嚴格保護,適度開發,合理建設”的原則,以保護地質遺跡與自然生態為關鍵,深入開展地質科學研究、地質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積極開發地質研學旅游新業態,不斷擴大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張掖地質公園科研科普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科研科普設施日臻完善

張掖地質公園于2015年5月被評定為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立足增強公眾地質資源保護意識,推動地質資源科學開發,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完善科研科普相關配套設施,地質公園科研科普水平不斷提升。

張掖地質公園博物館是公園的重要基礎設施,2015年9月正式對公眾開放,全館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300平方米,總投資約1.6億元,其中展廳面積4800平方米,為鋼混異型空間桁架結構,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體。先后被評為 “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甘肅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肅省科普示范基地”。

張掖地質公園博物館設置地質公園科普影視廳,拍攝《空中看張掖》4D影片,并設置一次性容納35人的VR體驗廳,收集展出各類巖石礦物和古生物標本共80件;館內布展大量文字、圖片、實物,并通過聲、光、電等設備,全方位、立體化介紹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彩色丘陵與丹霞地貌的形成與特點,多角度展示張掖神奇的地貌景觀和地質變遷。2019年,結合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對博物館展陳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進一步豐富了地質科普內容。2015年9月開館至今,已累計接待游客超過80萬人次,單日游客接待量最高達到2萬人,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張掖地質公園先后建設主碑1座、副碑4座,完成地質公園勘界,埋設公園邊界及各級保護區邊界界碑172塊,制作公園及景區解說牌、公園位置圖、景區游覽圖等標識牌76塊,制作景點解說牌59塊;編制并提請市政府發布實施《張掖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對科研科普工作實施統籌謀劃。

張掖地質公園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斷創新完善科研科普設施。籌措資金500多萬元,建設地質科普長廊、地質科普學校、九個泉地質科普展示館、地質公園科研科普基地等配套設施,地質公園科研科普基礎進一步夯實。

科普宣傳活動異彩紛呈

張掖地質公園積極協同市縣相關部門單位精心設計編印科普宣傳資料,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珍愛美麗地球 守護自然資源”的意識深入人心。

公園聘請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指導編寫地質博物館導游講解詞,對導游講解進行了強化培訓;拍攝制作《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申報片》《張掖地質公園宣傳片》《張掖地質公園紀錄片》《張掖地質公園科普片》,編制出版《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科學導游指南》《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和《張掖地質公園系列科普培訓教材》,并制作《科考導游線路圖》,進一步豐富了科普宣傳教育內容。

公園甘肅地質博物館合作舉辦以“龍騰丹霞·傳承華夏文明,推動地質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大型恐龍及古生物化石展,配合市內學校開展“共享陽光”主題活動、“緬懷先烈,縱覽祖國大好河山”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通過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使各界群眾在了解地質科普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熱愛家鄉和保護地質遺跡的意識。

2016年4月22日,由張掖地質公園冠名的“世界地球日”“張掖丹霞杯”大學生演講比賽在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舉行。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及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地質學社4支代表隊參賽。

“4.22世界地球日”“5.18世界博物館日”“6.25全國土地日”等主題宣傳日期間,在設置科普咨詢點開展科普宣傳的同時,精心策劃開展“熱愛偉大祖國·呵護地球家園”主題廣場快閃、 “我眼中的張掖地質公園”主題科普繪畫、“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主題宣傳等系列活動,先后向5萬多名群眾發放了地質科普宣傳資料,有2000多名學生用手中的畫筆留下心中最美的張掖地質公園。

地質研學旅游方興未艾

為了進一步加大張掖地質公園科普力度,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與蘭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師范大學、甘肅地質調查院、甘肅省地礦局張掖水勘院建立科研科普戰略合作關系,投資60多萬元建設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科普研學基地,委托地質專家編寫小學版、中學版、社區版系列科普讀物,與境內外旅行團商、教育機構聯系對接,組織大批中小學生來張掖地質公園開展研學旅游,科普教育。在科普教育工作過程中注重實效,避免科普學校科普課程安排過于專業,內容過于晦澀,針對學生年齡,通過卡通漫畫等容易被接受的方式開展科普教育工作;科普宣傳過程中強調科普性,以通俗易懂、接地氣的形式培養學生興趣,促使其主動接受。博物館等其他宣傳教育設施注重受眾的需求與體驗,增強趣味性與參與性,地質遺跡科普解說牌內容設計盡可能做到中小學生能夠理解并接受,營造自然、放松的環境,使教育對象產興趣,自愿、主動地接受知識。

2019年3月15日,張掖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組織的800多名師生走進張掖地質公園。由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張掖市教育局、張掖市科協、張掖市示范性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張掖丹霞旅游文化有限股份公司共同舉辦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2019“萬名學生科普行”主題研學活動正式拉開帷幕,為廣大學生了解地質歷史的演變、地球資源環境的變化、祁連隆升的奇跡提供了近距離的“生動講堂”。

近年來,張掖地質公園研學旅游從張掖走向了全國,從全國走向了世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地科學院研學團隊“油路絲綢實踐隊”等360多支的高等院校研學旅游團隊走進多彩張掖,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研學團隊、美籍華人研學團隊、印度研學團隊等150多支境外研學團隊走進張掖地質公園。2015年以來,張掖地質公園研學旅游團隊達500多支、研學人數達6萬多人次,研學旅游已成為張掖地質公園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地質科普培訓扎實深入

張掖地質公園以申報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為契機,針對景區景點從業人員,旅行社導游、出租車司機、學校師生、機關干部職工、社區居民、地質公園合作伙伴等不同類型人群,采取多種方式,深入組織開展地質科普知識的普及培訓,有效提升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地質科普知識水平,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熱愛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建設美好家園的責任意識,充分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投身張掖地質公園開發建設與地質遺跡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培訓與引導,讓他們真正融入地質公園,認識到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性,自覺參與到地質公園的保護、建設與宣傳當中,講好保護地質遺跡、建設地質公園的故事。為打造張掖國際化旅游目的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支撐。

2019年4月,張掖地質公園“2019地質科普培訓月”啟動,400余名旅游從業人員、1200多名出租車司機先期參加培訓。邀請地質專家向參訓學員系統講解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和聯合國教科文世界地質公園基本情況、張掖地質公園內彩色丘陵與丹霞地貌的成因、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保護等地質環境科普知識和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意義,并對創建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帶來的經濟價值等從業人員關切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

2015年以來,先后邀請4名聯合國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專家及相關地質專家開展地質科普知識講座,對1000多名干部和群眾進行了地質科普知識集中培訓。邀請專家先后舉辦“科普為美好生活服務”大講堂--地質科普專題講座、肅南縣康樂鎮明德學校張掖地質公園地質科普專題講座等科普講座等活動。

張掖地質公園先后選派4名工作人員和技術服務單位的3名地質專家參加第四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和發展國際培訓班。

地質科學研究成果豐碩

張掖地質公園積極補短板,傾心傾力開展地質科學研究,地質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15年以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地質專家走進張掖地質公園,開展科學研究。2016年7月,與甘肅地質博物館合作進行硅化木挖掘工作;2016年8月,原全國丹霞地貌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彭華團隊對張掖地質公園園區內及市內周邊其他丹霞地貌進行了考察研究及標本采集和數據分析工作;2017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王成善帶領專家團隊研究張掖地質公園彩色丘陵成因及早白堊世沉積環境-古氣候變化的情況與影響,考察彩色丘陵山體構造和地層結構,進入敖河斷溝,采集地質結核、斷層樣本以及彩色丘陵表面沉積風化物樣本;2017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翟裕生同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陳華慧帶領內蒙古地質調查院團隊對張掖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了科學考察,取得了多項考察與研究成果。

張掖地質公園協同專業機構,編制完成公園勘測定界圖、遙感影像圖、地質圖、地形地貌圖、巖石標本圖冊、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開展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和數據庫建設工作,共調查地質遺跡景觀點115處,其中世界級地質遺跡景觀點8處、國家級地質遺跡景觀點13處、省級及省級以下地質遺跡景觀點各47處、用于科學研究的地質遺跡景觀點42處。共完成1:50000地質遺跡調查1442.64平方公里,1:10000重點區地質遺跡調查126.92平方公里,1:1000地質剖面測量10公里,巖礦石標本采集276件,獲取地質遺跡影像資料516張,發現并采集化石15件編制。搜集整理了大量地質公園博士、碩士研究生論文與相關專業學術專著。

組織科研單位,對115處地質遺跡景觀點進行了定性評價,采用層次分析法對21處世界級、國家級地質遺跡景觀點進行了定量評價,同時對彩色丘陵、九個泉蛇綠巖和丹霞地貌3處世界級地質遺跡點進行了國際對比研究。完成了地質遺跡資源綜合調查評價報告,項目成果報告于2018年11月24日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評審通過。

編制完成公園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動植物多樣性名錄和地質公園與社區發展、地質公園與民族文化、地質公園與婦女兒童、地質公園與生態環境、地質公園與科研科普、地質公園與旅游產業發展系列讀本。

爭取原省國土資源廳項目資金60萬元,市上配套20萬元,與省地礦局地質調查院、省地質博物館共同立項進行彩色丘陵地貌和冰溝丹霞地貌成因科學研究,研究成果整理成冊并經專家組評審通過,已交付甘肅科技出版社出版。

與湖南湘西國家地質公園、安徽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敦煌世界地質公園、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福建平譚國家地質公園締結為姊妹公園,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安地質調查院、省地礦局地質調查院、省地礦局水勘院、省地質博物館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教學研究及科研科普合作關系。在張掖召開甘肅地質公園地學科普創新文化建設研討會,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地質科普渠道不斷拓寬

 張掖地質公園積極配合央視等媒體拍攝專題節目,宣傳地質科普知識。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美麗中國行》《魅力中國城》《綠水青山看中國》《遠方的家》等欄目組在張掖取景拍攝的專題片在央視播出,張掖地質公園彩色丘陵景區世界級地質遺跡點“七彩屏”登上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舞臺,在歌曲《國家》背景中出現12秒,引起全國廣大觀眾對張掖地質公園地質地貌的高度關注。

結合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創建,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積極搭建線上科普宣傳平臺。

 2019年4月,張掖地質公園自助講解小程序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使用,自2018年9月啟動建設的以公園網站、微博公眾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及自助講解小程序為重點的張掖地質公園“兩微多端”自媒體系統全面建成、并投入運行。

張掖地質公園“兩微多端”自媒體系統注重了信息量、視覺效果、使用功能等的匠心設計,突出了專業、友好、國際、透明等特點,致力于打造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集宣傳、講解、科普、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線上平臺,體現了在整體設計上的簡約性、信息內容上的廣泛性、使用功能上的拓展性。

張掖地質公園“兩微多端”自媒體系統的建成及上線運行,為廣大游客和公眾掌握地質公園實時動態、了解地質公園旅游服務信息、選擇自助講解服務提供了重要渠道,為專家學者、學生開展科研科普搭建了交流平臺,是張掖地質公園對外宣傳推介的重要窗口,是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舉措與成果。

2018年以來,張掖地質公園在中國張掖網等網站開設宣傳專欄,在國內知名網站、報刊發布各類宣傳稿件500多篇。在市、縣(區)1650輛出租車、270輛公交車內張貼張掖地質公園網站、微信公眾號、自助講解小程序二維碼,動員乘客通過掃碼了解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創建相關信息和地質科普知識。在飛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和重點景區等人流集中區域懸掛了一批創建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宣傳標語、擺放了一批宣傳展架,為推進張掖地質公園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支撐。(通訊員:任開明 王熙鑒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