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民樂訊(通訊員 屈丹)在張掖市高臺縣城關鎮新建東村社區,有這樣一位居民:他是社區紅色情懷黨支部書記,用赤誠之心凝聚黨員力量;他是社區診所醫生,以醫者仁心守護鄰里健康;他是“和鄰月談” 調解隊調解員,用耐心智慧化解矛盾糾紛。四十載春秋流轉,他始終踐行“為民服務”的初心,以“急居民所急、解居民所困、想居民所想”的擔當,用平凡舉動書寫不凡堅守,用真摯情感譜寫奉獻之歌。
今年67歲的李耀君,是有著數十年黨齡的老黨員,曾任高臺縣宣化衛生院院長、副主任醫師,2013年退休后,他轉身扎根社區,將“社區居民健康就是我的幸福”這句承諾刻進日常。2019年,他當選社區黨委委員、鎮黨代表,多年來累計參與社區疫情防控、棚戶區改造、政策宣傳等志愿服務43場次。他牽頭成立全縣首個門球運動協會,帶領25名會員征戰省內外賽事27場,在老有所為中續寫人生華章,用“紅色情懷”繪就溫暖底色。
弘揚美德:用醫者仁心踐行“老有所為”
作為新建東村社區診所的“守門人”,李耀君的服務對象多為老人與中低收入家庭。“讓困難群眾看得起病”是他行醫二十載的堅守:1999年開診至今,他只收藥費,不收取出診費、急診費,2005年的醫療衛生收費標準,他一用就是十八年。針對社區困難家庭多、孤寡老人多的特點,李耀君主動與社區對接,從2004年起,堅持每年為60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至今已整整20年。他不僅為120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常規體檢涵蓋體重、血壓測量等基礎項目,還常年聯系醫療部門,為居民增設心電圖、血常規、B超等深度檢查。每次體檢后,他都逐一向老人講解病情與保養知識,讓老人們對身體狀況“心中有數”。
傳承文化:以運動活力點亮“老有所樂”
在守護健康之余,李耀君琢磨著讓居民的生活更豐富。他瞄準門球運動,從自建場地、購置設施到組織比賽,一步步填補了高臺縣門球運動的空白。他先后投資1.2萬元,為場地添置器材、休息設施與音響設備,牽頭成立全縣首個門球運動協會,如今會員已達25人。
自2002年起,他動員老年人、老黨員加入,以運動強體魄、以愛好添樂趣。為保障活動開展,他帶頭拉運沙料43方,聯系機械平整門球場,組織居民拉土平地,協調贊助籃球架,建起籃球場、羽毛球場,讓社區居民有了家門口的“運動樂園”。
調解糾紛:用真誠耐心守護“老有所安”
“讓矛盾在社區內化解”是李耀君參與“和鄰月談”調解隊的初衷。他帶領13名老黨員、老教師與社區法律顧問,深入樓院傾聽民聲,踐行“下得去、待得住、融得進、做得好、見成效”的工作法。他們獨創“心貼心傾聽、背靠背開導、面對面表述、實打實析理、手拉手定論”調解法,將普法宣傳、道德教化、情感關懷融入調解全過程,真正讓“小事不出社區”。2022年,天和家園6號樓門前地基凹陷導致雨天積水,居民出行困難,李耀君當即帶領整棟樓業主聯系施工方,全程監督施工,引出4根排水管道,徹底解決了積水難題,讓居民雨天出行不再“蹚水”。
為民謀福:以實干擔當助力“老有所居”
剛擔任支部書記時,李耀君發現所在支部黨員居住的北河新村是個有639戶居民的城中村,道路坑洼、房屋破舊成了居民生活的“攔路虎”。可棚戶區改造消息一傳開,不少居民犯了嘀咕:老房子住了大半輩子,搬出去住哪兒?補償標準合不合心意?后續安置能不能跟上?李耀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串門,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說不通就來第二次。碰到對政策有疑慮的大爺大媽,他搬個小馬扎坐在院里,掏出改造規劃圖一筆筆講解:“您看這新小區的樓間距,采光比現在好多了”“配套的幼兒園就在門口,以后帶孫子多方便”。就這樣,幾個月里,他磨破了嘴皮、跑酸了腿,把政策講透、把顧慮打消、把承諾做實,漸漸解開了居民心里的疙瘩。2019年,北河新村棚戶區改造項目順利落地。如今,464戶房屋列入改造計劃,441戶已完成拆遷,居民陸續搬進新家。李耀君笑著說:“大家住得安心了,環境變好了,我也能睡個安穩覺了。”
從診所里的聽診器到調解室的記錄本,從門球場的指揮棒到棚戶區的規劃圖,李耀君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奉獻,詮釋著“共產黨員”的深刻內涵,也讓“愛心”與“無私”的種子,在居民心中深深扎根,綻放出溫暖的花。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