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屆牡丹芍藥產業聯盟大會暨專家高峰論壇論文選登
科學推進牡丹芍藥產業 走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
甘肅省循環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陳 華
甘肅省臨夏州科學技術協會組宣部部長 曹滿祥
隨著花卉產業的發展,牡丹和芍藥已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花卉。“牡丹隨處有,勝絕在河州”,臨夏是中國牡丹的傳統栽培區,更是紫斑牡丹的核心栽培區。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顯明紫斑而得名,其基本花色有紅、白、紫、黃等多種,樹冠高達兩米,花大盈尺,端莊嫵媚,花香襲人,色澤艷麗,一簇簇如花傘撐開,一朵朵似彩云追月!胺N牡丹、賞牡丹、唱牡丹、寫牡丹、畫牡丹、繡牡丹、刻牡丹、攝牡丹、吃牡丹”多種方式發力,牡丹產業促進了臨夏經濟發展,臨夏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促進牡丹產業的不斷壯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形成。
一、牡丹文化引領臨夏旅游發展
文化是產業發展的靈魂,近年來,臨夏充分發揮牡丹文化與花兒文化、旅游文化、磚雕文化相融合的優勢,努力把5月河州牡丹文化月打造成文化旅游的盛宴、人民大眾的節日、共商合作的平臺,打響叫亮“花兒臨夏”旅游品牌。邀請省外、省內各大媒體記者用手中的筆墨鏡頭,濃墨重彩的向外界宣傳推介臨夏,讓更多的人走進臨夏、了解臨夏、記住臨夏,并依托節會平臺,做大做強文旅首位產業,叫響河州牡丹品牌,持續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展示新時代“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文化旅游品牌新形象,促進文旅產業與商貿、體育、教育、農業、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助推臨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產學研一體化模式逐步形成
統籌各方資源,挖掘延伸牡丹產業鏈是臨夏近年來持續重點支持的產業,各級政府扶持一大批企業推廣宣傳牡丹文化、發展牡丹產業,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逐漸建立規范、科學的產業發展體系。科研院所、牡丹研究會等機構不斷深入開展紫斑牡丹研究,加強紫斑牡丹生產加工技術培訓,培養紫斑牡丹人才,通過召開學術交流、論壇,組織外出學習等方式,促進紫斑牡丹產業健康發展,指導紫斑牡丹標準化、規;a與經營,打造臨夏紫斑牡丹牡丹品牌。同時,緊密聯系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探索芍藥產業,形成互補優勢,并切實發揮牡丹芍藥產業在脫貧致富及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助推臨夏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
推動臨夏牡丹芍藥產業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開拓創新,明確產業發展方向。逐步提高臨夏牡丹產業化發展的廣度和高度,擴大芍藥產業覆蓋面。保持與時俱進,讓思想和觀念跟得上產業發展的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臨夏州委 臨夏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利用好政府給予牡丹花卉產業的優勢政策,完善建立行業協會,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好“河州牡丹”品牌。
(二)準確定位,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摸清臨夏牡丹、芍藥現狀,組織專業人員對紫斑牡丹專用品種和芍藥的搜集與研究。發展以苗木為主的種植業,以觀賞價值為主的旅游業,以牡丹芍藥深加工為主的藥品、保健品及食品加工業,以發揮牡丹文化為主的牡丹文化產業等等,引導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助推鄉村振興,讓牡丹產業滲透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綜合推進,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將牡丹芍藥產業延伸到醫藥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旅游觀光、生態保護、工藝美術等行業,通過“種牡丹、賞牡丹、唱牡丹、寫牡丹、畫牡丹、繡牡丹、刻牡丹、攝牡丹、吃牡丹”,融入各行各業,同時重視牡丹芍藥花卉的生態效益,讓牡丹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開路先鋒,綠化美化的生力軍,富農興州的排頭兵。
(四)優勢互補,堅持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紫斑牡丹、芍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對我州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實現鄉村振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牡丹、芍藥等花卉適合在瘠薄土地上種植,對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帶動就業以及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牡丹根系發達,且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固碳增氧、涵養水源等生態效益。牡丹全身是寶,根皮可生產中藥丹皮,花、蕾、芽可制作保健茶,油用牡丹的籽實可萃取油料,剩余餅粕可轉化為飼料或用于食用菌培養?梢娔档O具產業化潛力,綜合效益顯著。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能夠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立足牡丹芍藥產業循環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紫斑、牡丹芍藥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一產跟種植農戶簽訂種植協議,保證農戶收益和研發原材料供給;二產深入牡丹芍藥系列產品生產加工,與知名科技院校展開合作,為牡丹深加工產品的研發賦能,推動牡丹芍藥產業向深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發展;三產銷售與服務,紫斑牡丹、芍藥旗艦店的落地,讓紫斑牡丹、芍藥產品走出臨夏,走向全國,為促進臨夏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