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甘谷縣城皆山也。山連著山,一山比一山高,一山比一山奇。峰巒疊嶂,奇峰競秀;林壑優美,草木葳蕤;氣候濕潤,萬物茂盛,給人一派生機盎然之感。
眾山簇擁環抱中,有一山獨秀,為甘谷最高峰,就是位于城南28公里處的太昊山。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山,令世人特別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仰望了8000年之久的圣山。
許是天意,抑或是緣分,我們有幸遇到了守山人,是他引領我們實現了這次尋訪伏羲、女媧的出生地--古風臺的心愿。老人叫蔣進寶,年屆73歲,據說是抽簽上山守護伏羲、女媧宮的,舉家住山,守護6年。陡峭、茂林中,我們遍
訪了古風臺遺址,包括伏羲、女媧以及華胥等廟、殿、宮,并得到了詳細的介紹。沒有他,即使當地人也不可能如此盡觀遍攬。幸甚至哉!
探微甘肅的久遠歷史,最令人感動的是伏羲、女媧的創世神話傳說。伏羲率領氏族部落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征伐交融、開疆拓土,開創漁獵文明、農耕文明、手工文明,由此孕育了這里最為輝煌的文化--伏羲文化,創造了中華民族最初的原始文明。
伏羲、女媧眾多各式墓葬、居住遺跡和文物,以及后人修筑祭祀的廟宇,揭開了距今8000----5000年間黃河流域華夏先民生活的原始面目。
太昊山上,山風浩蕩,山下渭水滔滔,我們真切感受到了華夏先民遠古的生存,是選擇了河邊的臺地、溫潤的氣候,逐水草而居,建起了人類最初的家園。
史傳有一個叫“華胥之洲”的地方,一個居住在黃土高原渭水河畔的美麗部落,是華夏先民最早的“家”或家族。這里有著溫和的氣候,廣袤的濕地、森林和草原,在藍天白云的輝映下,黃河岸邊滿目的綠草鮮花,閃耀著生機勃勃的光華。族人們黃色的皮膚,透著陽光照射過的油亮的古銅色,那是高原強烈的太陽光所造就的健美膚色,他們就是至今仍被世人稱作的:黃種人。
華胥之洲草地水域是一塊“天之所生,地之所產,足以養人”的寶地,族人們在這里與自然和諧相處,耕作狩獵,其樂融融。“華胥”之族、之家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美麗的故事和多彩的傳說,均以“華”字冠名。今之華人,其根或許就在這塊美麗的華胥之洲。
在黃河中上游一級支流渭河流域的葫蘆河畔,有許多關于葫蘆與伏羲、葫蘆與女媧的傳奇故事。他們的母親是華胥雷龍女,兩個葫蘆娃----雷龍娃和女媧,在華胥母親的精心教養下,識天、識地、識萬物,亦農、亦牧、亦漁獵,在渭河流域的臺地上健康地成長著。
伏羲、女媧憑智慧與博學、勤勞與能干,創造了氏族部落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深受眾多族民愛戴,因此被推舉為部落首領,并把“庖犧”確立為雷龍娃所在部落的新名號。這個雷龍娃就是后來的伏羲,人面、龍蛇般的身軀。“雷龍娃”乃乳名,是因為華胥母親分娩時天空雷電大作,有兩條大蟲圍繞茅屋翻飛,故有“雷龍娃”之名。
還有一傳說,有一年,黃河泛濫成災,淹沒了氏族部落,伏羲、女媧機智地躲在葫蘆里逃過劫難,幸存下來,無奈兄妹結為夫妻,共同勞作生活。這是華夏先祖最早的婚嫁儀式與婚姻關系,開創了垂范萬世的男女婚配的娶嫁禮制,為家庭的誕生開辟了先河。
據史料記載,伏羲因人面龍體,女媧人首蛇身,因而以“龍”作為宮號,以蛇的出入蟄伏為物候,該部落因此產生了龍的圖騰雛形。龍起源于伏羲,由此完成了華夏民族統一的標志,成為部落聯盟共同遵崇的徽幟,所以伏羲被后世尊稱為“人龍”,他的部落被稱為“龍師”。
伏羲女媧遺址的發掘、考古研究及史料考證,以毋庸置疑的事實印證了伏羲、女媧的傳說并非空穴來風,龍的形成并非異想天開,特別是從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各類彩陶繪制的精美圖案中,我們依稀辨清了“龍”的最早雛形,也從“爻辭八卦”中看到了“龍”最初的面目。
伏羲龍身、人面,女媧亦蛇軀、人面。伏羲與女媧部落及其后來多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都以“龍”的形態作為氏族徽幟和圖騰崇拜,這源自他們首領本身的形象,這是華夏民族最古老、最原始、最樸素的圖騰標志。這是由“龍首蛇身”演化而來,也是伏羲與女媧“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圖像的歷史淵源。
龍自產生之日起,就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與進步,與中華民族的形成一脈相承。龍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發展和進步的象征、團結和統一的象征,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凝結。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上有許多傳說的創世人物,如盤古氏、有巢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軒轅氏等,他們都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其中伏羲是漁獵階段的代表。伏羲及其部落擺脫了“饑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的時代,帶領華夏先民一步步由蠻荒走向了文明,開創了中華民族史前輝煌的文明。因此,后人尊稱伏羲為“人文始祖”。
龍歸故里,龍吟渭河;龍降祥瑞,龍澤甘谷。幸甚于斯,甘谷幸矣!甘肅幸矣!中國幸矣!
已是夕陽西下,饑餓難耐,匆匆歸來,吃了一碗甘谷干面皮,頓覺是隴上最好的美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