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名人民教師
——作者:馬玉國
2024年9月10日,是中國的第 40 個教師節,也是父親退休整整兩年的日子。在這歡慶的節日到來時,不由讓人想起跟父親有關的漫長歲月。 兩年前的9 月 11 日,父親年滿六十,光榮退休,結束了長達 41 年的教師生涯,回到平淡的家庭生活。父親是中專生,1981年畢業于臨夏師范,一直在廣河縣任教,其足跡遍布于多所中小學。
父親生于1962 年,正趕上大饑荒時期,家境貧寒,生活艱苦,連溫飽都難以解決。在那艱難歲月里,人們都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能夠存活下來已是極大的幸運。父親兄弟五人,童年在窮困中度過。在物資極度匱乏時,好強的父親并不安于現狀,常利用寒暑假時間,做點小生意,賺錢補貼家用。 改革開放后,父親利用寒暑假販牛羊、種苗木,賺些小錢,生活慢慢好了起來。有一次開車經過蘭州西站,父親突然像熱血青年一般,興奮地指著一個地方,說那是他年輕時和朋友們打工的地方。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二十年前,滔滔不絕講述著打工的酸甜苦辣,過好生活的夢想。
年輕時,父親種過地,養過牲口,后來搬到縣城,才結束了農耕生活。現在退休了,父親還是向往農村生活。每逢節假日,就會帶著我和哥哥回到老家,在院子里找雜活干。我們兄弟倆雖不情愿,卻也沒有辦法。回憶起年少的時光,我們最怕節假日,別人都在盡情放松,我們卻有干不完的農活。最討厭的,是在半夜里澆玉米地。黑暗中,疲憊加上困倦,很是無奈。如今父親以高級職稱退休,拿著近萬元工資,生活寬裕了不少,但他依舊艱苦樸素。現在我們都工作了,常勸父親,讓他多買點好衣服、多吃點好東西,跟母親一起出去旅游,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父親總是滿口答應,說早有計劃,卻未付諸行動,說到底還是舍不得花錢。
20 世紀70 年代,老家村子里讀書人少,父親是其中之一。那時的農村,都在生產隊勞作,上學被人恥笑。爺爺頂著壓力和村人異樣的目光,依然決然送父親上學,希望孩子學到知識,長大能有出息。在日常的閑聊中,我總能感到父親豐富的文化知識。在談論家長里短時,他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令人折服。老家那個古老的木頭書柜里,擺放著父親年輕時讀過的書,泛黃的書頁仿佛在訴說過去的故事。我雖也是師范類本科畢業,但與父親那一代相比,仍自愧不如。
父親熱愛文藝。記得有次在老家收拾東西時,偶然看到一把手風琴。父親輕輕擦拭后,便熟練地演奏起來,悠揚的旋律在空中回蕩。我驚訝地問,何時學會的,父親微笑著說,在當時的臨夏師范,琴棋書畫是最基本的技能。在高中之前,我在老家山區上學,學校里的繪畫和宣傳標語,很多出自父親之手,那些色彩斑斕的畫面,見證了父親的藝術才華。
父親對教育的熱忱深入骨髓且執著。剛被分配工作時,幾十元的工資、簡陋的教室、破舊的桌椅,都沒有磨滅父親的教學熱情。在工作中,父親認真負責、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學上。在執教的歲月里,學生成績優異,名列前茅,許多學子考入重點高中、邁進大學校門,而后參加工作。鄉親們提起父親,眼中總是充滿了感激,那是對默默奉獻的一名教師最誠摯的敬意。
如今,父親已經退休了,過著自由自在、平靜安然的生活,臉上時常洋溢著坦然與從容。
在這即將來臨的節日里,我送上最真摯的祝福。父親,您那41年的教育生涯,如同一座明亮的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