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文學詩詞 > 文壇快訊

懷念太祖母——文/馬曉春

時間:2025-02-15 20:59:31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懷念太祖母

——文/馬曉春

轉眼間,太祖母離開我們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了,她老人家慈愛的音容相貌和封建社會遺留的小腳,至今還是那么的依稀可辨。

我是個喜歡懷舊的人,尤其是對自己最親、最疼的人。一想起太祖母,更多的話語就是感激。每當夢里有太祖母和奶奶的影子時,總不想醒來,不想失去這種不能忘記的幸福。

去年國慶期間,給太祖母念過“亥清”后,我與父親、叔叔去了太祖母的老家寧夏海原縣,一則給太祖父上墳,二則搜尋太祖母的點點滴滴。在海原老城,我們見到了已年近百歲的太祖父的伙伴,找到了太祖父的親鄰后裔,看到了今為縣政府的原老宅,來到了在海原大地震遺址旁的太祖父墳地,這一切為寫篇太祖母的故事打下了腹稿。

我出生后,作為第一個男孩重孫,太祖母和奶奶將我帶到身邊視若珠寶,吃喝拉撒、縫縫補補、頭痛發熱,傾盡了母愛,操碎了身心,使我享盡了疼愛。如今依然記憶猶新的是,太祖母總是將親友帶來的好吃的(餅干之類)偷偷留給我吃,有時拿出來時都已壞掉了。她們給我縫制了小紅軍服、帽子別上紅五星,就連書包也繡上了紅五星,惹得小伙伴們羨慕不已,鄰居稱我為“小紅軍”。在太祖母慈的呵護疼愛下,我度過了快樂難忘的幼年時光。

據海原縣太祖父的伙伴回憶和父親講,太祖母原為漢族,娘家在康樂縣康豐鄉辛家集。裹著小腳的太祖母十六歲那年,與寧夏海原縣的貨郎太祖父相遇,一見鐘情,許下終身,私奔到了海原縣城。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他們過得雖然清貧,但十分恩愛。有一次,太祖父和太祖母去海原縣城外的山底下挖土時,無意中挖到了硬東西,太祖父用手刨開看后又埋好,趕緊帶太祖母回家。凌晨時分,太祖父悄悄下炕,前往白天挖土的地點,刨出一個罐子帶回家。偷偷一看,是一罐子銀元。從此,太祖父用這些銀元購置了房產鋪面,開起了布匹店鋪,生意越做越大,太祖母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雇傭娘家康樂縣辛家集、馬集村的親鄰到布匹店鋪當伙計,雇傭了管家、傭人。辛家集的舅太爺——太祖母的哥哥知道后,責怪妹妹的奢侈。

后來,奶奶出生了,太祖父、太祖母欣喜萬分,視若掌上明珠。太祖母將嗷嗷待脯的奶奶,包裹在了當時別人不敢奢望的虎皮大衣,造成了奶奶的失聰。奶奶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少女后,太祖父、太祖母便將手腳勤快、憨厚老實的馬集村伙計我的爺爺招為上門女婿,不久又生下了我的父親。幸福的時光總是很短,太祖父病逝后,無依無靠的太祖母與太祖父親變賣家產跟爺爺投親至他的家鄉——康樂縣胭脂鎮馬集村。據說,當時帶走的貨物有一汽車之多。為防止國民黨軍隊的盤查和土匪的搶劫,這車貨物繞道西安后拉回了康樂。

當太祖母及貨車到馬集村時,爺爺的親友歡呼躍雀,排隊請太祖母一家去做客。看到爺爺的長輩兄弟時常揭不開鍋的現狀后,太祖母便將帶來的貨物分給大家。還將一點財產寄存到了辛家集娘家,這點財產后來再無下文。不久,爺爺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從偷賣東西到明目張膽變賣,這自然引起太祖母和奶奶的責怪,于是矛盾不斷升級,很快將家產敗光。看到家徒四壁的情景,爺爺毅然拋下太祖母、奶奶和尚不懂事的父親、叔叔,去甘南州合作市另立新家。爺爺出走,他的家人歸罪于太祖母和奶奶,狠心的將祖孫四人趕出家門。無助的太祖母帶著奶奶,去找縣上領導,爭得一處常年漏雨的生產隊飼養棚落腳。后來,又被生產隊隊長趕來出來。

為爭個可固定生存的宅基地,太祖母遭受了親戚們的白眼,聽夠了村里人的惡言,受夠了風餐露宿,什么尊嚴啊、臉面啊,早已蕩然無存。上蒼憐惜苦難人,最終在縣上工作隊的過問干預下,蓋起了簡單的土坯房。時至今日,老宅留給我影響最深的便是一棵桑樹、一棵李子樹、一棵杏樹,除了一個大面柜、一對木頭箱子、一個炕桌,再無其它東西。父親為使叔叔上學,拋下學業務工,做起了油坊“套包”。而叔叔確也爭氣,中學畢業成為一名林場工人。太祖母和奶奶在時常揭不開鍋的情況下,“求爺爺告奶奶”借錢相繼為父親、叔叔完了婚。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一家人生活在不易的年代:過了三年自然災害,他們飽嘗饑寒;又來十年文革,他們務農謀生。隨著我們兄妹的出生,家庭漸有起色時,太祖母卻撒手而去。

淋著綿綿秋雨,看著墳頭茂草,我又來給太祖母和奶奶上墳,做心靈的對話,眼前浮現出太祖母的笑容和小腳,以及她從康樂到海原、從海原到康樂,從富裕到貧寒、從歡樂到苦難,從少女到貴婦、從貧婦到老太的鏡頭……

作者簡介

馬曉春,東鄉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方志出版社志鑒編纂專家,甘肅省詩歌創作研究會會員,甘肅省第四屆地方史志學會理事,甘肅省行政區劃與地名專家庫專家,臨夏州文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臨夏州時政評論員,康樂縣作家協會主席,《暮雪詩刊》《康樂》刊物執行主編,《詩文化》簽約作家,康樂縣作家協會主席,康樂縣文聯三級調研員。主編出版《康樂縣志(1986--2005)》《康樂年鑒》8部和《康樂》刊物9期,著有《劃過指尖的流年》等4部和康樂縣作協文學創作培訓教材,先后在中國作家庫、中國紀錄網、中詩網、絲路文博網、學習強國、《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民族日報》《白銀文學》《甘肅文史》《甘肅史志》等,發表文學作品千余篇,其中有40多篇獲獎。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個人”等榮譽。接受中央電視臺10頻道、央視“仁文康樂”欄目組、甘肅電視臺都市頻道、甘肅廣播總臺農村廣播、新甘肅客戶端等采訪報道,事跡被錄入《康樂年鑒(2021)》和第四期《康樂》雜志。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