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方業(yè)文藝評論淺釋
——作者“”穆明祥
瞿方業(yè)評論集《風從敦煌來》,已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
瞿方業(yè),主任記者、時事評論員,長期擔任報紙評論部主任。現(xiàn)任甘肅新媒體集團新甘肅客戶端《敦煌風》評論負責人。多年來他一直筆耕不輟,為多家媒體評論專欄撰寫評論文章,作品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青年報》《三聯(lián)生活周刊》《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等數(shù)十家報刊雜志刊載,已發(fā)表作品數(shù)百萬字。
讀了瞿方業(yè)先生評論集《風從敦煌來》后,非常驚嘆其在文藝評論方面所顯示出的異人才華。這里僅選其中幾篇加以淺釋,以饗讀者。
如《致敬〈河西走廊〉》是對甘肅省組織部拍攝的一部充滿人性溫度的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評論。作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這部紀錄片成功的主要原因:一,通過與河西走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靈魂對話”,對重大事件合理演繹與想象,讓那些封存于如海史冊和典籍里的名字,矗立邊塞黃沙中的烽燧、殘墻、驛站的遺跡,洞窟里的飛天等,陡然復活。二,所評紀錄片里人性化的溫度隨處可見。比如,霍去病的母親是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府的女仆,漢武帝是他的姨父,衛(wèi)青是他的親舅舅。對這些細節(jié)的關注,增加了紀錄片的吸引力和耐看性,促使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理解歷史。三,這部紀錄片具有精美的畫面,雅致的音樂,宏闊的歷史視野。通過這些要素綜合立體地表達,使河西走廊的自然、歷史、人文之美愈加豐富起來了,觀眾頭腦里的歷史常識、詩詞歌賦重新被激活,讓歷史變得鮮活可感。
《追憶評書年代時代總有“下回分解”》是一篇書寫書評年代的稿件。評論回放了評書火熱年代的情形。單田芳、田連元、袁闊成、劉蘭芳“評書四大家”是那個年代大眾的偶像。在那個廣播的時代,評書就像后來電視時代的連續(xù)劇一樣,成為億萬百姓最大的精神食糧。隨著后來電視的普及,聽評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聽評書的人也同樣地減少了,但這些藝人的聲音卻一直存留于人們的記憶里。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人們的娛樂方式早就異彩紛呈,多種多樣,聽評書的人不如從前多了。但評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獨特樣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仍然繼續(xù)為大眾提供著精神食糧——一些電視上有評書欄目,廣播更是它的主陣地,一些開車族在路上也會聽評書,網(wǎng)絡上更有評書大家們的各種版本。雖然它不可能像過去的年代那樣火熱,但它的發(fā)展歷程,無疑見證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始終伴隨著一兩代人久遠而美好的記憶。雖然評書已然式微,但展望前路,我們相信未來的年代,一定會書寫更多更精彩的“下回分解”。
《動畫片充斥暴力 呼喚影視分級》是對少兒頻道播出動畫片存在色情暴力等內容的評論。一些家長“認為動畫片的暴力鏡頭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比例占到80.8%”。評論從身邊的現(xiàn)象說起,認為一些動畫片,神秘大俠滿天飛,暴力武打比比皆是,怪力亂神出沒,超自然力量充斥,很容易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評論者建議:一方面需要強化管理,提升動畫片質量,避免暴力充斥的動畫片進入傳播領域;另一方面可以借鑒其他一些國家的做法,對電視劇實行分級制度。影視劇實施分級審查制度,是杜絕暴力動畫片進入少兒頻道的一種有效的管控措施。
《傳統(tǒng)戲劇教育要因地制宜》是對傳統(tǒng)戲劇教育的評論。針對教育部將在甘肅省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評論建議可以發(fā)揮本土優(yōu)勢資源,推廣具有本土特色的隴劇、秦腔來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國內各地都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戲劇,教育部門在學校推廣傳統(tǒng)戲劇教育,不應局限于京劇藝術,應當因地制宜,根據(jù)各地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安排傳統(tǒng)劇目,尤其應優(yōu)先安排學習具有當?shù)靥厣膫鹘y(tǒng)戲劇。以甘肅的現(xiàn)實來說,秦腔、隴劇等早就扎根于當?shù)厝说纳町斨校又數(shù)卣Z言等也與地方戲劇比較接近,學習起來更容易被接受,更有人文基礎。因地制宜地普及傳統(tǒng)戲劇,讓地方戲劇得以更好的傳承,是傳統(tǒng)、現(xiàn)代戲劇藝術多元化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高考作文引導語文教育直面人生》,是對語文教育的建議。希望通過高考作文的引導功能,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們關注社會現(xiàn)實,告別虛浮簡單的文字游戲,塑造關懷社會的求實文風,培養(yǎng)學生用最真實的感受力來感恩社會,關愛人生,表現(xiàn)生活。
《傳承文化根脈 匯聚復興力量》,通過追思中華人文始祖創(chuàng)世功績,感悟偉大祖先創(chuàng)造精神,凝聚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精神紐帶,為民族和國家的繁榮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源泉,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筑牢中華民族的“根”“魂”底蘊和文化根基,做到知來曉往,架通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暢通橋梁,以利于在奔赴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不致迷航。
《風從敦煌來》中,還有多篇關于文藝、文化的評論,但由于篇幅所限,恕不多舉。
文藝、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