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飯贊——包永莊文 汪巖圖

時間:2025-07-13 18:34:3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馓飯贊——包永莊文 汪巖圖

乙已春節(jié),余和張建龍友,拜訪汪巖先生。期間,汪巖夫婦制作家傳美食馓飯,并配以精美小菜;飯香菜馨,風(fēng)味獨具,品嘗之余,.感慨良多。雖已過多日,然余味縈繞,久彌不去。故作文贊之。

一一題記

家鄉(xiāng)寧遠,物華天寶;美食繁多,馓飯在列。歲月悠悠,源遠流長;蒼天黃土,孕此佳肴,清淡可口,名實相副,農(nóng)耕傳承,百姓贊譽。承君山之厚愛,納雜糧精魄;融渭水之滋養(yǎng),成一方風(fēng)味。

馓飯之源,說法眾多。細究考證,信者有四;漢末大亂,烽煙不斷,軍士傯傯,忙于作戰(zhàn),馓飯作之簡便,深得征人厚愛,后傳之民間。另有說法,諸葛亮.^西祁邨兵,為減士兵思鄉(xiāng)之苦,發(fā)明名曰“北圍城”之飯食,此乃馓飯前身。粗糧充饑;數(shù)百年前,西北地區(qū),糧食短缺,民眾生活,異常艱辛,為節(jié)細糧,以玉米面為主料,制作飯食,驅(qū)饑除餓,飽腹感強,得以傳承。糧食利用說;桑梓百姓,熱愛生活,樂于創(chuàng)新;將玉米與小麥面混合,口感糯軟,味道鮮美之馓飯,隨之產(chǎn)生。悠悠歲月,世事滄桑;人以食為天,食以馓飯當(dāng)先。然無論何種源說,均.與人們生活相關(guān)!

馓飯之作,自有法門;甬(dāng)精準(zhǔn),不急不慌;或猛火促其融合,文火慢馇至香。待水沸有聲,左手執(zhí)雜糧面粉,如散星落玉,自指縫紛揚而入,傾灑勻調(diào);右手操杖,似游龍戲水,于沸湯攪轉(zhuǎn)不停,使之勻其肌里,以防結(jié)塊。初時水漿交融,似脬脂漫漾;繼而稠若凝脂,可牽絲成縷。攪之愈久,愈見功力,三百六十轉(zhuǎn),轉(zhuǎn)出醇香與柔腸。其時;灶膛紅火烈烈,鍋中金團滾滾;由淺黃而深褐,由疏松而柔韌,終成不稀不稠之態(tài);觀之似金膏凝鍋,質(zhì)地柔滑,美侖美奐,秀色可餐。

馓飯之味,兼主輔相濟之妙。古拙自然,質(zhì)樸無琢,谷物本香,純粹柔和;佐以酸菜,酸爽醒舌,拌以油潑辣椒,更增香辣之烈;生韭菜淋胡麻油,鮮氣撲鼻;炒洋芋配青椒絲,脆嫩爽口;諸味相合,各揚其長;一時馥郁滿桌,相得益彰。一碗馓飯,熬盡歲月煙火;幾箸尋常,嘗透人間況味。馓飯雖簡,情卻深厚,馓飯雖淡,意卻悠遠!

馓飯之食,口感獨特;質(zhì)地清冽,入口綿柔;雖無濃烈厚重之味,然自帶谷物質(zhì)樸之香;鄉(xiāng)俗與溫情同在,古老與時尚相擁。捧碗在手,輕旋慢轉(zhuǎn),富有詩情;舉箸拈夾,游刃有余,畫意頓添;或從碗邊始,循涼意而食,步步深入;或自中央破局,留余味于底,終成圓滿。不用多時,一碗入腹,暖透丹田,驅(qū)寒祛濕;實乃寒冬臘月之暖陽,辛勞人生之慰藉!

馓飯者,亦非珍饈;卻是鄉(xiāng)間煙火之真味。它烙著歲月風(fēng)云的印記,藏著母親灶前忙碌的身影,裹著廚房里的春夏秋冬,記著一家人圍坐的歡聲笑語,凝聚著人間純樸大愛的力量。歲月流轉(zhuǎn),餐桌百味更迭;今時今日,生活富足;然馓飯之魅力,不曾稍減;城鄉(xiāng)之間,皆有其跡;餐館之中,亦有尊位。這一

碗金黃之馓飯,始終以其本真之味,牽系邑人之鄉(xiāng)愁,承載一方水土之厚重與綿長。贊曰;

馓飯雖簡,意義非淺。

飲食文化,凝聚情感。

愿此美食,相傳永遠。

香飄家園,歲歲年年。

作于乙已夏夜明月高懸時

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guān)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wù)|版權(quán)聲明|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