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賦里的家鄉(組章)
——作者:黨建新
麥積山賦
天水東南,屹立奇山;狀若麥垛,此名得焉。其山歷史悠久,景色壯觀,為隴上林泉之冠。
據文獻載,后秦之時,開窟造像,修寺建院;西魏文帝,再修崖閣,重興寺龕。
登斯山也,峰巒疊嶂,云霧繚繞,翠柏蒼松,掩映其間。石窟眾多,猶如蜂巢密布;佛像莊嚴,宛若天降神仙。或立或坐,或語或嗔,形態各異,東方微笑,燦爛千年。壁畫絢麗,色彩斑斕,當風吳帶,出水曹衣,佛教故事,千古奇傳。
至若細雨如絲,輕籠山巒; 云霧繚繞,如夢如幻。煙雨迷蒙,峰巒隱現;翠影搖曳,仙氣彌漫。石龕林立,佛像莊嚴;煙霞縹緲,景致萬千。麥積煙雨,美不勝收;自然天成,妙境難言。
春至麥積,山花爛漫,芬芳滿園:春風輕撫,新綠綻放,草木復蘇,生機勃然;桃花灼灼,梨花如雪,杏花似霞,嫣紅姹紫,百花爭艷。
夏日來臨,青山綠水,涼意生焉;茂林修竹,搖曳生姿,風姿翩翩;流泉飛瀑,噴崖嗽巖,傾瀉如練;清風徐來,松濤陣陣,如列仙班。
秋風送爽,楓葉如火,層林盡染;紅黃橙紫,交織如畫,滿山絢爛。
冬雪皚皚,銀裝素裹,宛若仙苑;玉樹瓊枝,晶瑩剔透,空靈覺禪;雪花紛飛,靜謐祥和,如夢似幻。
晨鐘暮鼓,回蕩山間,使人心曠神怡,忘卻塵世紛煩;乙弗故事,悲情涌現,讓人心醉神翩,猶憶世事變遷。
麥積山者,集自然之勝景、悠久之歷史、深厚之文化于一體。游客至此,無不流連忘返,感慨萬千。
嘆曰:麥積勝景,千古流傳;人文薈萃,光耀人間;盛世歡歌,賡續綿延。
石門賦
天水之東,有石門焉。地擁清幽,景呈卓然;峰嶺巍峙,翠影紛梵;谷壑綿亙,溪流潺湲;聚仙橋邊,明月懸天。
相傳往昔,有仙家漫游而至,睹此域山明水媚,遂以神通辟立石門,通往來之途,別開一天。至此南北兩峰對峙,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門,故得名石門。兩峰之間,有廊橋曰“聚仙”,相傳為八仙所建。橋廈亭上有清代文人張世英“隴月先得”之匾,隴上名景“石門夜月”遂得焉。其山歷史人文,深厚凝烜。自古及今,眾多俊彥雅士,留跡此間。詩詞歌賦,頌贊連連。
春臨石門,百花爭妍,芳菲溢園;夏來林茂,繁蔭蔽日,翠鳥盤旋;秋至楓紅,霜葉勝火,多彩絢爛;冬降瑞雪,銀裝素裹,仿若仙寰。
游山之策,莫過于朝登峰巔,觀日出之煌煌;午憩林翳,享靜謐之怡然;暮臨溪湄,賞晚霞之璀璨。
石門者,實乃人間之仙境,世外之桃源。來此游者,無不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游人贊曰:“石門之景,美不勝收,勝卻人間無數。”,“山川旖旎,令人心醉神迷,恍若置身桃源。”
仙人崖賦
天水之東,有崖名仙人,其史悠久,璀璨人文。往昔仙跡縹緲,留蹤于此,故而得名。仙人崖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于崖頂,寺觀修建于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者,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
春至奇峰,芳菲蜿蜒,山花香縈;和風輕撫,佳木娉婷。
夏日來臨,綠蔭蔽日,清風送爽。才聞山泉嗽珠,似古琴奏韻;又見星星螢火,如仙人送燈。
秋時楓紅遍山,層林盡染,碩果盈枝,清香滿盈。
歷代文人,賦詩吟詠,不絕如縷。或頌其幽奇,或贊其靈秀。有詩言:“崖高林密徑通幽,古寺深藏景色柔。”又有云:“仙人崖上望,云海漫無邊。”游人至此,皆驚嘆自然之神工鬼斧,感慨人文之深厚底蘊。
游玩之攻略,可循以下數法:先登峰巔,以觀全貌,領略山川之壯美;再訪古寺,體悟禪意之深遠;繼而閑步林間,呼吸清新之空氣;最后臨泉賞瀑,享受清涼之愉悅。亦可四季皆往,賞不同之景。
或曰:“此山勝景,世間罕見。”或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贊譽之聲,于耳繞縈。
仙人崖者,實乃天地之珍寶,人文之勝境。游者至此,豈能不心懷敬畏,感懷大自然之偉力神功?
神農山賦
神農赫赫,其韻泱泱;仙山巍巍,氣勢昂昂。位處天水,地蘊靈光;人文璀璨,史載華章。
昔傳炎帝,草藥親嘗;發明耒耜,農耕發祥;率部祭天,其光芒芒。山因神靈,福佑四方;神農古跡,歲月滄桑;水經有注,軒轅谷藏。
嗟夫,嘗草之舉,德澤流芳;遺址尚存,史韻悠長;先民智慧,薪火傳揚。邑人赤子,振臂呼倡;聚沙成塔,開路平場;據史尋跡,建廟修坊。積緣納福,功德無量;詩詞詠頌,音韻鏗鏘。
觀其勝景,峰巒琳瑯;翠影翩翩,石奇谷藏。林密徑幽,泉汩瀑漾;云霧繾綣,如夢如徉。自然天工,奇妙無雙。
春則花綻錦簇,草木蔥蘢;夏則綠陰蔽日,涼意融融;秋則楓葉似火,霞染群峰;冬則銀裝素裹,冰清玉穹。四季幻變,各顯芬芳。
登高極目,心馳神往。感天地之造化,嘆人文之輝煌。神農山兮,奇絕一方;神韻永在,恩澤無量。頌曰:
千秋屹立神農山,古跡新顏映碧寰。
峰嶺巍峨云霧繞,卻疑閬苑在人間?
愿:此山千秋,光芒萬丈;永世傳頌,美名遠揚;日月同輝,天地共長。
崇福寺賦
隴右古鎮,有寺崇福。歲月悠悠,承載人文之厚;風光熠熠,彰顯景觀之殊。
遙想往昔,歷史遷流。廟宇幾經風雨,歲月見證沉浮。曾歷滄桑之變,亦經興衰之途。然其底蘊深厚,始終光彩如初。
憶昔唐大達法師,十歲至此為沙彌,青蔥歲月,志于佛道之求;十七成比丘,慧心堅定,行于修行之途。曾于西明寺受戒于照律師,又在崇福寺學毗丘尼于升律師,其經歷非凡,為后世傳流。寺中更有《玄秘塔碑》,既為書法瑰寶,又見證歷史之悠。
且看那杏林觀旁,繁花如錦,銀枝漂浮,似仙子舞動之裙擺;再觀此崇福寺下,松柏成蔭,蒼干虬勁,如君子挺立之身形。清風徐來,枝葉搖曳而含情;陽光灑落,光影斑駁而娉婷。
又有杜甫亭立,書房臺存,詩圣造像,神韻如生。遙想子美當年,在此登臨吟詠,墨香詩意,千載留痕。
相傳伯溫周游,為斬天下龍脈,涉此地域,揮劍斬地,脈斷塹出,留斬龍溝名,添神秘傳奇。
放眼此山古寺之上,太平堡之下西坡,更有一巨大“福”字景觀,晚上燈光照耀,熠熠生輝,祝福古鎮,和順萬年。
嗟夫,今之古寺,展露新姿。既存古韻之典雅,亦煥時代之華輝。眾人紛至沓來,皆為其魅力所醉。
登此寺也,無不贊其人文歷史,輝煌燦爛若星河之耀;頌其優美景觀,清新雅致如畫卷之展。一寺一觀,交相輝映,成一方勝景,引無數人傾心而往,感懷千古,沉醉其間。
古寺新貌,現時代之風華;福字閃耀,祈古鎮之永昌。愿此勝地,永垂福祉,澤被蒼生,萬世流芳。
家鄉秋色賦
時維三秋,序屬九月。街亭之境,秋色如繪:古鎮新秋,山川溢彩,田野流金,天藍人歡,直教人心馳神往,慨嘆萬千。
且看秋色之家鄉,碩果累累,豐收可觀。果園之內,蘋果若霞,紅彤彤而奪目;梨子似金,黃澄澄而璀璨。葡萄架下,紫珠串串,如瑪瑙之剔透;柿子枝頭,紅燈盞盞,若珊瑚之明艷。田野之上,蕎谷飄香,銀波翻涌;玉米林立,黃棒累累。家人歡顏,忙碌于阡陌之間,收獲著一歲之希望。此乃家鄉之秋實,怎不惹人不迭贊嘆?
再看家鄉之秋景,眼花心醉,五彩斑斕。金龍峽楓葉如丹,山林暈染;宏羅村銀杏似金,大道鋪滿。山野菊花,絢麗多彩,白如雪,黃如金,紅似火,紫如霞,綻放四維山川。藍天白云,映襯著青山綠水,恰似詩畫天成,描繪家園。秋風拂過,樹葉飄落,似蝴蝶起舞蹁躚;溪水潺潺,流淌著秋之旋律,如音樂悠揚婉轉。此乃家鄉之秋景,能不令人流連忘返?
憶往昔,秋高氣爽,與家人徜徉田間,體悟著豐收之喜悅;賞秋景,五彩斑斕,與友人嬉戲山林,暢享著自然之韻弦。如今,雖居小城,心中滿是思念之情。思念家鄉之親人,思念家鄉之秋景,思念家鄉之味道。家鄉之秋,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永遠鐫刻在心間。贊曰:
霜楓染透故鄉秋,苞穗翻金映眼眸。
果墜枝頭添韻致,云飄天際畫風流。
山林盡繪斑斕色,溪水輕彈婉轉謳。
最是田園詩意處,心牽此景夢長留。
嗚呼!家鄉之秋,美輪美奐;家鄉之秋,夢繞魂牽:碩果豐盈,秋景如畫,思念無限。
作者簡介:黨建新,筆名東柯河,在天水市麥積區甘泉中心學校任教,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甘肅省詩詞學會會員,天水市詩詞學會會員,麥積山詩社社員。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