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文學詩詞 > 新作推薦

我家的三部曲窯洞——房屋——樓房作者:白宗祥

時間:2020-09-26 00:45:1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我家的三部曲窯洞——房屋——樓房作者:白宗祥

始祖的由來

我的家坐落在甘肅中部地區榆中北山上花岔鄉百祿村雙營岔社。

根據西北各家各姓氏記載,明朝初期政府有遷移之令,我白氏先祖起自南京應天府建康人,后移山西平陽府,從山西大槐下遷移甘肅蘭州金城以來曾多次經歷了瘟疫、荒旱、逆匪、兵燹等災害災難。在大劫之年,惟我始祖二人逃至皋蘭什川,兄景宇,弟景乾少亡,景宇娶妻成家生子五人,長子添麟,次子添閣,三房無祿出家,四房添成,五房添香,兄弟四人各分其枝,追溯先祖者有《什川祖塋碑文》為證。

祖塋約占地10多畝,6000多平方米,墳塋至今尚在。明朝成化年間有賊人逆亂,連年兵燹荒旱,族眾四散逃離分居各地,大部分族眾居住甘肅省榆中縣的哈峴貢井鄉、中連川鄉、上花岔鄉、園子岔鄉,南麓馬啣山的上莊,白家堡水岔溝一帶,蘭州的紅古、武威、景泰、皋蘭、靖遠,寧夏的中衛、三眼井,青海的西寧等處。為躲避兵燹,綿龍二祖在上花岔鄉石圈子高屹塔居住,后因地震窯洞塌方曾祖又遷到本村雙營岔社居住。

(二)窯洞是怎樣問世的

開天辟地由于地殼變動,有山有溝,也有洞,早在堯、舜、禹部落時,人們為了防御外侵避之山崖下、大溶洞之中,就那時人類逐步發展,對洞的認知,洞有巖洞、溶洞、水洞,洞都是地質變化而形成的。

那么窯洞是怎樣問世的呢?人類的進化不斷發展到了夏、商、周時期,人們研制出鐵、銅器代替了石器,用鐵鏟等工具在高高的山崖下挖出了窯洞。

為了使窯洞更加牢靠,后來不知什么朝代,據說有一個木匠和一個石匠共同研究,木匠制作出了大約長為1尺5寸寬約7寸的模子,石匠打出了與模子相配的小石夯,就這樣人們夯出了土坯子,既牢固又堅硬,用土坯子可以用來磊墻,也可以箍窯洞,箍窯的土坯子提前要把冬天的雪堆起來,等到來年雪融化滲到土的深層,這樣的土夯下的土坯子不僅堅硬也很結實。

(三)土窯洞

說起箍窯那不是個簡單的事,箍窯的匠人稱之為窯匠,誰家箍窯提前就要上門請窯匠。1966年5月21日我們家挖好的兩孔窯洞都要箍,請來了鄰近村的張窯匠。因為那時生活較為困難,沒有錢給工錢,就給了匠人20斤小麥。張窯匠吃過飯詳細觀察窯洞的大小,窯洞的土質怎樣,需要多少人,匠人說:“頭一天晚上泥水匠要把土和草芥子和勻稱泡好。”第二天早上用耙子和好泥開始箍,先把地面1米高左右的墻起高,然后搭好架子,上面站2—4個人,小工子接運土坯子和泥漿。根據窯洞的弧形從兩面同時箍起到中間合攏,就這樣一磚一磚從里向外箍出后要等大約一個禮拜,之后匠人們再把和好的粗、細泥各上一遍,等干好后住進去,這就是我家的土窯洞。

(四)磚窯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革,有錢人家磚窯洞取代了土窯洞。當窯洞挖好后匠人們把水泥抹在磚上,箍的方法和土坯箍法一樣,仍需10-15人,箍出后隨即將水泥漿抹上,等水泥凝固。這一點和土坯箍出的窯洞不同,抹子工把水泥墻面抹好后粉刷上白灰漿,地面鋪上了瓷磚,屋內處理好水電,它和平房、樓房沒什么兩樣。但為了美觀整潔,院內鋪上了條磚,窯洞外面的墻一般有兩層樓房那么高,從地面到頭頂大約30度的坡度,砌上條磚,然后用水泥抹好清水墻貼上彩色的山水畫瓷磚,這就是磚窯洞。

(五)窯洞冬暖夏涼

親愛的朋友你見過窯洞嗎?你住過窯洞嗎?你去過延安嗎?你去過蘭州的北塔山嗎?當代窯洞專家任震英,他從原始窯洞中發掘建造出新式的既通風光亮又暖和的新式窯洞。有一位作者這樣寫到:上聯是“非房非屋非樓閣”,下聯是“如宮如殿如洞府”,橫批“冬暖夏涼”。

2000年入夏三伏的一天,有幾位黃頭發藍眼睛的外籍朋友來甘肅敦煌旅游,當看到《甘肅日報》刊登北塔山窯洞,他們一行懷著好奇心登上了北塔山頂,一孔孔窯洞展現在面前,徑直步入休閑洞府,欣賞完窯洞的美景,晚上就住在這如宮殿般的洞府,談笑風生,暖和舒服極了。第二天清晨走出窯洞,感嘆不已:It is a real paradise(譯文:真是世外桃源)。

窯洞雖然冬暖夏涼,它也給我們上代人帶來不安全因素,如地震、山體滑坡。我的母親告訴我,民國十九年家住同鄉大岔村鋪灣社我的三外爺一家五口人,因地震、山體滑坡全家無一人幸免。“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福禍,”1976年8月26日的這一天,3.5級的地震過后,暴雨下了一個多小時,我們村兩個社發生了山體滑坡,雙營岔社白某某家三代人埋在了地下,全社和鄰近響崖社群眾共計50多人,挖了4個多小時,挖出后無一人存活。還有下溝社李某某家也山體滑坡發現及時無人員傷亡。

雙營岔社社長共產黨員魏孔璽冒雨徒步翻山越嶺去了政府作了匯報,第二天上午榆中縣縣委縣政府、民政局領導和蘭州市委副市長魏其仁一行親臨現場視察災情,并撥放救濟款妥善安置,白某某從心底感謝黨和政府。

每當夜晚,我們山旮旯窯洞漆黑一片,有錢人家點煤油燈,沒錢人家點清油燈,我小時候家境不太優越,在煤油燈下看書寫字,八十年代村村戶戶通上了電,從此榆中北山區結束了點煤油燈的歷史。

四十多年過去了,窯洞給我們留下了遇見的鄉愁和記憶,如今我們老家的人們住上了小康村的新房,過上了幸福生活。

(六)房屋

中華民國時期,我們山村的財主家、地主家有磚木結構土木結構的房屋,其次農民們都住的窯洞。有一首歌《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二牛抬杠耕田靠天吃飯,十年九旱,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有“貧瘠甲天下”之說。

1949年6月在彭德懷元帥的親臨指揮下,《蘭州戰役》取得了偉大勝利,徹底消滅了馬步芳統治的西北地區,蘭州終于解放了,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翻身得解放,開始了耕者有田自由平等的生活。

    1953年至1957年我們這里實行互助組,1958年大躍進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由于天大旱加之各種自然災害,1960年是農民生活最困難的一年。那時候正是蘇聯修正主義要我們國家還債,人民群眾的生活比較困難,仍住著祖輩留下的窯洞。

七十年代我們村有一位鄉書記蓋了5間土木結構的房屋,人們很是羨慕,到了九十年代我們村有一半農戶住上了新房,我們家也是其中的一戶。

(七)樓房

樓房作為黃土高坡山大溝深,十年九旱不毛之地,山溝溝的農民來說確實是夢,這個夢能實現嗎?中國的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79年包產到戶解放了吃大鍋飯的問題,受到全國人民群眾的一致擁護,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空前高漲,為了搞活經濟,發展養畜種植藥材,農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此基礎上家里剩余勞動力就外出打工,漸漸地農民的腰包有了錢,我的老大老二在城里買了樓房居住,我的三個孫兒考上了大學,現已在不同單位工作。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家就是其中的一戶。從窯洞到房屋,再從房屋住上了樓房,我們農村人進城住樓好日子到了,歷史的變化讓人驚嘆不已。居住在城市里,一座座高樓林立,街道整齊,兩旁渠道流水潺潺,一排排的垂柳,一行行的松樹,寬闊的公路,車水馬龍,四通八達的中衛城市,這一切的變化正如習主席講的:“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我們農民進城住樓房的夢終于實現了。

如今站在高樓上望得見山巒疊嶂的小山村,回首我們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太陽載不動歲月的躊躇,月亮留不住臉龐的皺紋。日子就像長江黃河水從白天流到夜晚,從春夏流到秋冬,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里,忘不掉住過的窯洞和房屋耐不住寂寞的毛驢仰頭“昂昂昂”長叫幾聲,清晨雄雞啼鳴,而這般情景農民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70多歲以上的老年人有的連火車是什么樣兒都沒見過,不知外面世界風云變化,大山就是鄉愁的原點,淳樸的山民構成了古老村莊的全部。

一道道的山梁,一層層的梯田,山間上一顆顆的老榆樹,一孔孔的窯洞,一個個的熱炕頭,一盤盤的油饃饃,一杯杯的罐罐茶,一排排的房屋,一個個房檐下的燕窩,一眼眼的黃土窖,一臺臺的碾盤,一顆顆的山芋蛋,一座座小山下點綴者零星的牧羊圈,一對對的小毛驢......它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鄉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