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并講話。會議宣布,萬鋼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委會主席,原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任名譽主席。蘭州大學力學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鄭曉靜院士等18人當選為副主席。蘭州大學1965級校友、資源環境學院兼職教授秦大河院士等39人被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職務。
中國科協由全國科研學會、協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學會)和地方科協組成。地方科協由同級學會和下一級科協及基層組織組成。組織系統橫向跨越大部分自然科學學科和大部分產業部門,是一個具有較大覆蓋面的網絡型組織體系。目前擁有所屬207個全國性學會、3141個地方科協以及多達十幾萬個基層科協。
中國科協主要任務包括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自主創新;組織科技工作者為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貢獻;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科學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表彰獎勵優秀科技工作者、舉薦科技人才等。
鄭曉靜簡介:
鄭曉靜,1958年5月生于湖北武漢,女,漢族,籍貫浙江樂清,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78年和1984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分別獲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7年在蘭州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歷任蘭州大學力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蘭州大學科研處處長、副校長和研究生院院長等,并先后在美國Kenturky大學、Clarkson大學和Delaware大學進行合作訪問研究。2012年7月調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長期致力于風沙環境力學、電磁固體力學、板殼非線性固體力學以及風沙電對電磁波影響等研究。1988年獲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2年獲得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聯合授予的“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人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并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被IEEE超導委員會授予“The 2007 Van Duzer Prize”,200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還先后獲3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寶鋼教育基金會授予的全國高校優秀教師特等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和“第五屆全國十佳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等。
秦大河簡介:
秦大河,男,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肅省蘭州市,地理學家,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70年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1992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先后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副所長、冰芯與寒區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局長。冰凍圈與環境聯合重點實驗室主任。
◆主要著作
迄今發表論文256篇(其中SCI論文56篇),著作12部。研究成果被國際冰川學界著名教科書《冰川物理學》和Nature等SCI刊物引用207次(他引102次),獲國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獎8項,其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二項,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四等獎各一項。
◆研究領域
秦大河院士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主持南、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他系統研究了南極冰蓋雪層的“變質”過程,從定量分析入手,總結出了雪到冰川冰演化過程的地域分異規律;他對南極冰蓋表層雪內的物理、化學過程與氣候環境記錄之間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關降水中穩定同位素比率的分布規律與溫度的關系、水汽和多種雜質來源與輸送路徑的研究結果,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對南極冰雪表層最廣泛、最全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使中國南極冰川學研究躍登國際先進行列;他率先在中國西部開展雪冰現代過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實驗觀測研究,論證了我國山地冰芯中氣候環境指標的適用性;他對珠穆朗瑪峰地區冰川變化、環境變遷和冰芯綜合研究,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地區近/現代氣候環境的變化特征。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