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甘肅農業大學孫萬倉教授就是這樣一位“脊梁”式的人物,他在過去的30多年里,埋頭苦干,拼命硬干,通過改良冬油菜的抗寒性、培育出了能在-32℃環境下生長的極端低溫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把中國冬油菜種植區由北緯32度左右地區推進到北緯48度左右地區。徹底解決了歷史上我國北方寒區油菜不能越冬的難題,為我國廣大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孫萬倉教授(中)在張掖調研冬油菜生長情況。
孫萬倉是甘肅會寧人,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特色作物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甘肅省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農業部油菜生物學與遺傳育種三熟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理事。
2019年11月下旬,我們采訪了這位在農業教學、科研領域耕耘了30多年的科學家。
第一次見孫教授,是在甘肅農業大學農科樓樓道里。他中等身材,相貌清俊,言行淳樸坦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暫的交談后,就立刻感覺孫教授的內心燃燒著一團執著的火,那是他對農學的熱愛和科學探索的執著,也許正是這團執著的火,讓他在冬油菜抗寒研究領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孫萬倉教授長期在教學、科研一線工作,先后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多名,育成油菜品種16個,獲發明專利15項,制定行業技術標準等標準14項;先后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中國農業科學》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0余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2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
孫萬倉教授熱愛自己的工作,不畏困難,勇于創新,在貧瘠的黃土地上辛勤耕耘,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北方冬油菜抗寒研究的開拓者
孫萬倉教授在永登調研冬油菜生長情況
1.他在中國首次育成了抗-32℃極端低溫的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解決了我國北方冬油菜不能越冬的難題。提出了“低溫誘導、春播高溫鑒定、雜交聚合”北方冬油菜抗寒育種方法,建立了包括匍匐生長、生長錐凹、枯葉早、根頸大、游離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糖含量高等為主要內容的北方冬油菜抗寒選擇技術指標體系,研究制定了中國北方白菜型冬油菜研究品種記載標準,并作為行業標準在全國發布實施。
2.建立了冬油菜北移技術理論體系,主持了我國北方旱寒區冬油菜北移研究,使我國冬油菜種植區由北緯35°的天水周邊北移至北緯48°阿勒泰、饒河等地,北移了13個緯度。為一年一熟區改傳統的一年一熟為二年三熟/一年二熟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
3.系統研究并提出冬季負積溫、最冷月均最低溫度、極端低溫、年均溫、最冷月均溫度為影響中國北方寒旱區冬油菜越冬的主要氣候因子:明確了北方寒旱區冬油菜種植區臨界氣候條件:即最冷月最低氣溫-9~-10℃,冬季負積溫-700~-800℃,極端低溫-30℃,從而創新了前人提出的最冷月最低氣溫-1~-5℃、冬季負積溫-423℃、極端低溫-30℃的結論。并通過對北方冬油菜越冬研究,結合地理特點、生態生產條件和多年試驗示范驗證,制定了北方冬油菜種植區規劃,為北方冬油菜生產及作物生產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4.研究探明了北方旱寒區冬油菜“兩短一長”生長發育特點,提出了北方旱寒區冬油菜秋壯春發的栽培技術,并作為行業標準在全國發布實施,成為指導北方旱寒區冬油菜栽培的重要理論依據和支撐技術。
5.首次在我國開展了北方冬油菜抗寒性鑒定技術研究,建立了包括形態學、春化率及春化指數、半致死溫度鑒定、越冬率等為主要內容的北方冬油菜抗寒性鑒定技術體系;提出將北方冬油菜品種抗寒性劃分為超強抗寒、強抗寒、抗寒、耐寒等四個類型,建立了四個類型的抗寒技術指標;制定了我國第一個冬油菜抗寒鑒定技術標準。
6.研究證明冬油菜抗寒性為誘導性表達,克隆到BnAPX等抗寒相關基因8個。為北方冬油菜抗寒種質創新和抗寒機理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7.在十字花科油料作物蕓芥、白芥、白菜型油菜等4個自交不親和種中獲得了自交親和突變體,其中蕓芥、白芥自交親和突變體為首次在該種中獲得。
8.首次對我國蕓芥進行了系統研究,將其劃分為羽狀裂葉和全緣葉兩大類型;鑒定出和田蕓芥為我國蕓芥新栽培類型;克隆到蕓芥果膠酸裂解酶(PL)基因。
北方冬油菜北移研究的踐行者
孫萬倉教授(左2)在油菜試驗田探討油菜生長情況。
孫萬倉一直從事油菜改良研究,先后育成了隴油1號、隴油2號、隴油3號、隴油4號、隴油5號等系列春油菜品種,這些品種是我國北方地區最早育成的優質單、雙低春油菜品種,對解決當時春油菜的品質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起,他把研究目標鎖定在了北方冬油菜的抗寒研究上。冬油菜的枯葉覆蓋地面可以防止土壤風蝕和減塵,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其次,根深的冬油菜根系龐大,能夠分泌多種有機酸,改良土壤。第三,冬油菜產量高、含油率高、成熟早,對改革北方地區的種植制度提高復種指數與農業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第四,冬油菜四月開花期很長,具有觀賞價值,且可促進養蜂業發展。因此,冬油菜在北方農業生產中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春油菜。
孫萬倉面臨的問題是:河西走廊及北緯35°以北的我國北方地區由于氣候嚴寒、干旱,沒有冬油菜種植的記錄,即使國內外最為抗寒的陜西關中油菜和歐洲油菜也難以在蘭州以北和河西走廊越冬。一無資料二無種質資源,進行冬油菜抗寒研究的難度之大可以想象。面對如此困難,他沒有退縮,在“一窮二白”之中開始了探索……
“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苦心人,天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
孫萬倉經過不斷探索研究,他采用“低溫誘導、春播高溫鑒定、雜交聚合”的方法,把分散在不同群體中的優良抗寒、抗旱基因聚合了起來,經過一代一代的優選改良,使適應北方嚴酷寒旱生態環境的優良抗逆基因庫得到了豐富和拓展,創制出世界上抗寒性最強的冬油菜種質,育成了隴油6號、隴油7號等一批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這些品種抗-32℃極端低溫,抗寒性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徹底解決了千百年來我國北方寒區冬油菜不能越冬的難題,結束了北方寒區不能種植冬油菜的歷史。與此同時,他研制出了“北方旱寒區冬油菜秋壯春發栽培技術”“北方白菜型冬油菜研究品種記載標準”“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鑒定技術規范”等技術標準,并作為行業標準在全國發布實施,成為指導北方旱寒區冬油菜科研生產的重要技術理論依據。
2007年,孫萬倉提出北方旱寒區冬油菜北移的重大課題。2013年,他培育的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在甘肅中部、河西走廊,新疆、西藏拉薩、寧夏、青海、陜西靖邊、山西、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饒河等地成功越冬,取得良好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我國冬油菜種植區域由北緯35°的天水周邊成功北移至北緯48°阿勒泰、饒河等地,原來不能種植冬油菜的北方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冬油菜新產區。
冬油菜北移讓冬油菜成為我國北方的“新型”油料作物、生態作物、景觀作物、蜜源作物,對提高北方土地利用效率、增加食用油生產、提高植被覆蓋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了鄉村旅游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孫萬倉培育的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在我省及新疆、西藏、青海、陜西、寧夏、山西、北京、山東、河北、天津、吉林、黑龍江等地已累計推廣4000萬畝,新增純收益上百億元。在提高北方旱寒區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北方旱寒區耕地5.5億畝左右,冬閑地達3.5億畝左右,宜種冬油菜耕地近5000萬畝,相當于在國家不投資1分錢的情況下,通過發展冬油菜可新增播種面積2500萬畝左右。北方冬油菜北移的研究,為北方農業發展開拓出了新的格局。
我國冬油菜抗寒研究登上國際舞臺的推動者
孫萬倉教授在實驗室查閱冬油菜資料。
冬油菜北移產生了巨大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的研究應用,拓寬了中國油菜研究的領域,豐富了油菜研究內容,同時為其他喜溫作物北移提供了借鑒,引起國際油菜屆的矚目。
1991、1999、2010、2015、2019年,孫萬倉曾赴加拿大、澳大利亞、捷克、德國出席第八屆、第十屆、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第十五屆國際油菜會議,2001年作為中國政府外派專家在伊朗國家植物改良與種子研究所從事油菜改良研究,2008年9-12月在加拿大ALBERTA大學從事白菜型冬油菜改良研究。
孫萬倉的冬油菜抗寒研究先后在2007年、2019年在武漢、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二、十五屆國際油菜大會上作了“冬油菜北移”及“STM和CUC2基因對強抗寒白菜型冬油菜生長錐分生組織的調控”的學術報告,在國際上引起重要反響。2015年起他先后與法國、美國等國科學家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
2019年,孫萬倉發起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冬季覆蓋作物會議”。國內外80余位科學家聚集蘭州,研討冬季覆蓋作物的發展大計,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反響。冬油菜抗寒研究受到國際舞臺的矚目和稱贊。
熱愛隴原踐行家國情懷的建言者
孫萬倉教授(右)和加拿大專家沈文云先生在景泰調查冬油菜返青情況。
2011年,孫萬倉被聘為甘肅省政府參事。他積極關注隴原經濟建設,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2015年,他提出了“關于油菜生產納入旅游產業鏈的建議”。省委研究室《智庫專呈》刊載了他的報告,并提交省委常委會,對推動甘肅的鄉村旅游、油菜產區農民增收、脫貧產生了積極作用。針對甘肅省地膜污染問題,他提出了“關于加強治理地膜污染的建議”,省委書記林鐸高度重視并批示:“請省政府主管部門研究”,并刊載于省委辦公廳“甘肅信息-決策參考”,為推動甘肅地膜污染治理起到了積極作用。2017年11月,省委召開的“學習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會”上,孫萬倉代表參事室以“在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框架下謀劃甘肅發展”為題作了大會發言,省委書記林鐸、省長唐仁健同志分別作了批示,并被采納、吸收到省委的《2018年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中。2018年主持了省政府參事室重大項目“積極爭取上馬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調研工作。2019年他撰寫的《關于建設“甘肅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創新與示范園區”的建議》刊載于省委主編的《調查與研究》。
孫萬倉為我國冬油菜抗寒研究及冬油菜北移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冬油菜北移的拓荒者、開拓者。組織上給了他很多贊譽。1999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當年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2012年,榮獲“感動甘肅•2012十大隴人驕子”稱號;2014年被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評為第五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同年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8月,受中共中央組織部邀請在北戴河休假,期間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接見。然而孫萬倉從來沒有自滿,他覺得榮譽有時候是壓力,只有不懈的工作,才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待。
孫萬倉教授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以事業為重的人、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一個坦率淳樸的人,一個埋頭苦干不畏艱險勇敢登攀的人。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