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文化訊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消息,2015年1月1日,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概念提出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與經濟學院社會學教授烏爾里希·貝克教授因心臟病逝世,享年70歲。
貝克被認為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從1980年代以來先后提出了風險社會、第二次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學等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他還與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什共同提出“第二現代”的觀念,力圖在現代與后現代之間開辟出“第三條道路”。當然由他首創和提出的諸多新的概念和論點均不無爭議。
對于貝克教授的去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系官方推特發布了紀念,“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我們同貝克家人同在,貝克是一位鼓舞人心的社會學家,非常慷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系的好朋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主任Craig Calhoun在個人推特上說,“聽到貝克過世的消息很難過,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獨創和有廣泛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2015年2月19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系將舉辦貝克生前計劃的講座“世界城市的蛻變”,以此悼念烏爾里希·貝克。
1944年5月15日烏爾里希·貝克出生于二戰時德國的斯武普斯克(現屬于波蘭),1966年,貝克進入弗賴堡大學學習法律,但在第二學期,他就轉到慕尼黑大學主修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和政治學。1972年,貝克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博士學位,并留校任職。1979年,晉升為講師。1979年—1981年,貝克擔任明斯特大學教授,1981年—1992年,擔任班貝格大學教授。自1992年起,貝克開始在慕尼黑大學任社會學教授,并任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97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聘請貝克為英國社會學雜志百年訪問教授。
為烏爾里希·貝克獲得世界聲譽的著作是1986年的《風險社會:邁向一種新的現代性》,他在書中首次以“風險社會”的概念來描述當今西方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并從社會學層面反思、批判現代性出現以來風險因素日益突出的社會現象。《風險社會》出版當年,就發生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核輻射威脅覆蓋整個歐洲。很快,他的“風險社會”理論就在全球受到關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