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決定行為,意識不到,永遠無法做到……
文丨晨曦初霽
在親子工作坊中,一位媽媽在訴說自己和孩子間的沖突與困擾。
孩子喜歡光腳在屋里走來走去,媽媽一遍又一遍的要求孩子穿上襪子或鞋子,孩子或者不理不聞,或者前一分鐘敷衍的穿上,后一分鐘就不知道脫到哪里去了,繼續(xù)自顧自的光腳自由行。
孩子喜歡蹦床,在床上跳來跳去,總會令小家伙興奮不已。媽媽無法忍受,希望孩子不要在床上進行這樣的劇烈運動。但孩子依然故我。
提到這些困擾的情境時,大家在練習發(fā)送“我信息”,也就是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想法。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捕捉到我們作為成人,之所以無法認可孩子,我們的情緒感受到底是什么,孩子的行為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是什么?
但,有趣的是,我們嘗試體會媽媽的感受可能是憤怒,是挫敗,是無奈;而當我們探討,這兩件事情到底對媽媽的影響是什么呢?
媽媽提出,孩子不穿襪子,我擔心她會著涼生病。緊跟著她自己也補充道,但事實上,她沒有因為光腳而發(fā)燒生病過……
媽媽提出,她這樣跳床,我擔心床會壞啊。呵呵,隨后,她自己也說,其實床墊彈性還不錯,她這么小,也真沒有可能就把床真給跳壞了……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媽媽的執(zhí)念,對未來的擔憂,而非當下的事實。這也就不難理解,當曾經(jīng)媽媽表達說,我擔心…巴拉巴拉…時,孩子為何依然故我。因為,孩子無法理解,媽媽的擔憂從何而來,媽媽說的并非事實啊。
(走筆至此,忽然想起金韻蓉老師曾經(jīng)談過的一個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我們的確出于安全考慮,需要預防性的告誡孩子一些事情時,可以考慮向孩子呈現(xiàn)一些真實的畫面或場景,或現(xiàn)實的發(fā)生。她舉了個例子,如果我們未能很好的保護家中的電源插座,而又擔心孩子會觸碰電源發(fā)生危險,此時,語言的告誡,特別是對于小孩子,往往效果并不明顯,他們尚未發(fā)展出完善的邏輯推理和歸納能力。怎么辦呢?父母們可以給孩子做一個小小的科學實驗,將家中的電源線引出正負兩根,觸碰打火,同時用其引燃一張紙。讓孩子看到整個過程,知道電的力量和危險。)
回到剛才的問題,那么孩子的行為帶給媽媽的影響到底在哪里呢?
最后,還是這位媽媽自己一語道破。“其實,帶給我的影響就是,我看著心里不舒服。孩子沒有任何問題。是我不能接受她和我不一樣。”“我從小就都是要穿著襪子穿著鞋在地上走的,我從小就不會蹦沙發(fā)之類的,她這樣,我實在是看不慣。”“其實什么,生病,床壞了之類的說辭,都是我給自己找的借口罷了,歸根結(jié)底就是我受不了她和我不同。”
孩子與我們不同,就一定是錯么?孩子擁有自己的特質(zhì),愛好,行為習慣,就一定是不好的么?
很多事情其實并不涉及我們最基本的底線和原則。但我們?nèi)匀粫䦶妱菀蠛⒆樱瑸榈闹徊贿^是心中的那一抹執(zhí)念罷了。
我們在照見自己的時候,是感覺最舒適,最安全的時候。任何改變或挑戰(zhàn),都有可能帶領(lǐng)我們離開原有的舒適圈,對未知的不確定,不安全感會令我們下意識的產(chǎn)生抗拒和難受的感覺,
因此,我們堅持認為,在地上走路就是要穿鞋穿襪啊,就是不能光腳的啊,沙發(fā)就是用來坐,不能用來跳的啊……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自己也曾提到過一些自己曾經(jīng)的執(zhí)念,家里就是應(yīng)該整整齊齊的啊,物品擺放就是應(yīng)該規(guī)規(guī)矩矩的啊,衣服就是應(yīng)該干干凈凈的啊……
但當我們這些念頭和孩子的想法或需求發(fā)生沖突時,對錯的界限真的如此明顯么?
我們真的要為了自己的一絲執(zhí)念,為了自己心里習慣的、舒適的感受,一定要犧牲掉孩子的獨特和快樂么?
我們教養(yǎng)孩子的目的何在?希望他們幸福,快樂,健康…
寫下我們自己的答案,每當我們面對孩子帶給我們的困擾時,請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的初心到底是什么?現(xiàn)在所做的每件事,是否都在指向我們最終的養(yǎng)育目標?勿忘初心,能夠引領(lǐng)我們走上更加釋然的育兒之路。
【奶爸說】
很多時候,當家長覺得孩子有“問題”時,我們是不是該想想,孩子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它符合不符合孩子的年齡行為特征?如果不允許孩子這樣,那孩子應(yīng)該做成什么樣子?我們心里期待的那個樣子對孩子來說合理嗎?
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觸犯了我們的利益?令我們不舒服了、無法容忍了,所以要求孩子去改變,來遷就服從我們的需求?
經(jīng)常有朋友問我,孩子不聽話怎么辦?我們與其總問怎么辦,不如想想為什么?我們總想著如何去解決掉孩子的問題,而總是忽略孩子的訴求和感受
當孩子大大小小的行為都被管控、被壓制、總被要求聽話時,每天像個牽線木偶或是等待輸入命令的機器時,他們?nèi)绾谓⒆晕遥繌哪睦锶ヌ剿鳌Ⅲw驗、感受、從而獲得更多認知和成長?就更不要說什么安全感、獨立、自信、勇氣之類的問題了,而快樂?我更不敢想象……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被這樣壓制,要么徹底心死了,變成一個木頭!要么就反抗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最后甚至可能變成本能,無論家長說什么、合理不合理、甚至內(nèi)容都不去聽,本能的反應(yīng)就是抗拒、拒絕、“不聽話”!
為什么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管不了了?愁到要發(fā)瘋了?除去青春期本身的表現(xiàn)外,更大的原因來自于一個長期壓抑的爆發(fā)!什么學習、考試是為了我好?以后能有前途、好找工作?把你們那所謂的“為我好”收起來!我聽夠了!再也不想聽了!我想不到也不想去想以后的代價,只要能不聽你們的就行了!我想為自己做主這一天等的太久了!
危言聳聽嗎?一點都不,我看過很多例子了。前兩天發(fā)的一篇關(guān)于孩子社交障礙的文章,里面的案例不也是一個縮影嗎?一個2歲多的孩子,就能因為內(nèi)心對家長的對抗,而壓抑了自己愛玩的天性!可想而知,一個被壓迫了十幾年的孩子,當有一天他有能力反抗的時候,一旦爆發(fā),你再去和他談什么代價、結(jié)果,講什么道理,還有用嗎?他只會不遺余力的抗爭,不惜代價的要“做自己”,只要是父母反對的,他都會去做
突然想起了一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