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頻道 > 中小學教育 > 早教學前

繞過“面子”,才能接納孩子

時間:2015-11-28 09:23:4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薛應霞點擊:

   幾年前,在一家餐廳吃飯,忽然被鄰桌男人的大吼聲震痛耳膜,扭頭一看才知道是位父親在訓兒子。他五六歲的兒子不小心將菜湯濺到了一位年輕男士身上,人家很體諒地說:“沒關系,沒關系,擦擦就好啦!”但這位爸爸還是不依不饒地大聲訓兒子,不停地說:“我的面子都讓你丟盡了!”

  當時我對這位父親的做法憤憤不平。看著羞愧地低著頭、連吃飯動作都變得僵硬的小男孩,暗下決心:我要是當了媽,絕不能像這位爸爸一樣。天知道,他為了面子,怎樣踐踏了兒子的自尊。

  幾年后,自己做了母親,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我卻屢屢遭遇“愛兒子還是愛面子的挑戰”。兒子今年兩歲半,為了讓他能順利適應即將到來的幼兒園生活,我有意識地拉著他到小區里參與小伙伴的活動。可是,比起和小伙伴一起玩,兒子似乎更愿意抱著玩具一個人玩兒,或者拉著我帶他去坐公交車。

  一天到了小區廣場,幾位熟悉的媽媽很熱情地打招呼并督促自己的孩子來找我兒子玩。我心里甚是歡喜,恨不得讓兒子趕緊參與到小伙伴中間去。可兒子卻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他一只手緊緊抱著小火車,另一只手很用力地拉著我的手說:“不找小朋友玩,不找小朋友玩!”

  開始時,我試圖說服他,但是,他的情緒很快變得激烈,大哭了起來。此時,我的心里升起了一絲焦慮。

  作為父母,有些時候,很容易被這些情緒裹挾,繼而對孩子發脾氣。不過,此時我還是在頭腦中對自己提了個問題:“這焦慮的背后表達著什么呢?”

  心靈的探索,有時候就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在我向自己提問的一瞬間,心頭就涌現了一個詞―“面子”。

  是的,我認為兒子今天的表現,讓我丟了面子,比如,我會擔心別人認為我是個不稱職的媽媽,不經常陪孩子出來玩,沒有教育好孩子,我的孩子不夠有禮貌……

  覺察的過程像是行路的人,看到了那塊可能會絆倒你的石頭:你可以選擇繞開,當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選擇被它絆倒。但即便是被絆倒,與之前你沒有看到這塊“石頭”時已經是截然不同了。

  對我來講,這一刻的覺察,讓我繞過了“面子”這塊石頭。

  每天抽出時間陪兒子出去玩耍的計劃沒有改變,但是,我更知道,這個過程,要以兒子為本,而非以我的面子為本。

  于是,接下來好幾天我對兒子表現出來的“小氣”“回避”“拒絕”“不領情”等等表現,采取了接納的態度。我主動熱情地與小朋友及家長打招呼,卻并不要求兒子去做什么。我相信,我的行為對他是一個榜樣。我也會鼓勵他離小朋友近一些,再近一些,但他如果拒絕,我絕對不強求。

  雖然在做這些的過程中,偶爾“面子”還會冒出來干擾我,讓我不好意思,但是,我可以立刻覺察到,并提醒自己,放下“面子”。慢慢地,我也越來越適應了這種狀態。

  因為放下了面子,我就能更冷靜從容地與兒子在一起,觀察他、感受他。忽然之間,我意識到兩歲半的兒子,此時正在建立“物權意識”,同其他敏感期一樣,“物權意識”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他們通過“我的”“這是我的”“那是你的”來確認自我。

  而依戀關系建立好的孩子,才更能鮮明地分化出各個成長階段的特征。如果他們的這一特征,得到父母的保護和接納,孩子會建立起積極健康、充滿力量的自我意識,否則,孩子可能會變得壓抑、糾結。

  回想前兩天懷抱玩具的兒子,每遇到迎面而來的小朋友都要繞道而行。每次有小朋友接近他,他就沖人家說:“回家吧,拜拜!”看到別人的玩具,自己再喜歡,也不去觸動,似乎在說“我不動你的,你也別動我的”……這一切都是他的“物權意識”到來的表現。兒子回避小朋友很大程度上是擔心玩具被小朋友搶走。這一刻,我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幸虧我及時意識到面子的困擾,并及時放下了面子,才能發現并順應孩子保護玩具的需求,避免擾亂了他自身的成長規律。

  后話:美國母親如何應對公共場所下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因為某些原因無法自控而在公共場所大發脾氣時,美國父母這樣建議:把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帶離公共場所,不管她是不是對你又踢又打又高聲尖叫。同時在她自己平靜下來之前,做到盡量少的和她講話,也不要和她一起拉扯,也不要在這個時候懲罰她。因為這個時候就算你說什么,你的聲音再大,你對她懲罰得再嚴厲,她也聽不見也注意不到。就讓她自己發泄一下,不要顧忌周圍人們的眼神,大家都遇到過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等她終于自己停下來之后,可以說些這樣的話:“剛才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難過,OK,現在讓我們好好的逛商店吧… … ” 孩子這個時候已經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媽媽這個時候就不要找后帳了。

  美國人教育孩子時冷處理比較多,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中國父母的做法往往是孩子越鬧就懲罰打罵的越厲害。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好象不把孩子收拾住了就丟了我們做父母的尊嚴,讓外人看了笑話。如果我們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控制不了我們自己的脾氣,那結果將會是一團糟。

  正文摘自《婚姻與家庭(社會紀實)》2015年第08期,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