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耿睿)12月21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美國《科學》雜志近日公布了其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拍攝”的首張黑洞照片當選頭號突破。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志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志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新聞”后,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教授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骨干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與另一團隊基于DNA甲基化模型定性重建丹尼索瓦人骨骼形態研究,共同構建的題為“聚焦丹尼索瓦人”的學術成果,成功入選《科學》雜志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在網站公眾投票一項中,丹尼索瓦人研究高居第一,彰顯了學術界與社會公眾對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科學》雜志2019年度科學突破冠軍為首張黑洞照片,其他九項研究成果并列亞軍,它們是:聚焦丹尼索瓦人,K-Pg撞擊的影響,量子飛躍,多人撲克人工智能大師,埃博拉藥物,最遙遠天體Arrokoth的特寫,基于微生物組的營養不良治療,囊性纖維化三聯療法獲批,我們的微生物祖先。國際頂級刊物美國《科學》雜志每年年底都會評選十大科學突破,不僅僅是對本年度科技大事的年終盤點,也顯示出近些年來科學界的前沿熱點研究方向。
上個世紀80年代,甘肅省夏河縣甘加鄉僧人在當地的白石崖溶洞內發現了一件人類右側下頜骨并送給了六世貢唐活佛,其碩大下頜與牙齒均顯示這件化石與現代人有明顯差異,于是六世貢唐活佛將其交付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在具備一定科研條件的情況下,陳發虎院士聯合來自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中國臺灣大學、中國復旦大學、中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紐約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英國肯特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多名國內外學者,圍繞化石開展了年代學、體質形態學、分子考古學、生存環境、人類適應等多學科綜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該化石是目前除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青藏高原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將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推早至距今16萬年。夏河人化石作為重要考古學證據,驗證了丹尼索瓦人曾在東亞廣泛分布的推測,為定性重建丹尼索瓦人骨骼形態和重建丹尼索瓦人肖像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東亞古人類演化和古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