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便在重慶、四川等地開始試點的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如今終于獲得“自上而下”的全面扶持。
“到2014年,全國僅四川、安徽、山東三個省被農業部確定為全省范圍推廣農村土地流轉試點,其他省則只允許在個別條件成熟的地方試點。”1月22日,國家農業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此前土改的試點一直都很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建設層面,由農業部牽頭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框架正在完善,與此相關的政策也將陸續印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為2015年農村改革的重點內容,被寫入到多份涉農文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此外,農業部在部署2015 年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提出,將以產權明晰為核心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被置于首要位置:2015年將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的改革試點。
入股還需先確權
農地入股并不新鮮。
早在2007年農業部就出臺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隨后開始選擇部分地方開始試點,比如2007年重慶、成都兩地搞的城鄉綜合改革,其中一項便是農村土地流轉試點,允許農民可以土地入股。
但試點效果并不理想,《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推動這項改革十分積極,但農民的熱情卻并不高。
一位四川籍的農民周世武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企業租賃、流轉土地,需要先向農民支付租金,而土地經營權入股則是獲利后分紅。“對企業而言,可以節省前期資金投入,緩解資金壓力,但農民更愿有一個保底的土地租金收益,而非市場風險下高低難定的入股分紅。”周世武說,他家的土地至今還落荒,收益沒有保障就不愿意拱手將土地讓給別人。
“對農村土地如何流轉、如何入股,分歧一直較大。”李國祥說。據記者了解,在各地的實際操作中,土地流轉的形式很多,有農業大戶直接參與流轉,也有企業參與流轉,還有土地流轉信托等。具體的做法是,土地流轉通常只是支付農民租金,但在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下,農民是以土地入股成為合作社的股東,除了保證租金收入,還可以享受合作社的分紅。
“新的政策傾向于集體資產股份化,有利于農民的權益保證。”李國祥解釋說,土地也是農村集體資產,因為在過去農村土地承包給企業或者農業大戶,這些集體資產并不好劃分,因此在土地確權過程中,并不是確定面積,而是確定村民在集體資產的股份。
據悉,土地股份合作社是農戶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股權,農民當上股東。入社土地由合作社統一耕種,農戶除勞動收益外,還可享受年底分紅。
最近安徽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同時通過了工商注冊,這在全國是第一家。“辦理了營業執照,是工商部門承認的,是一個合法的機構,而此前只是一個民間機構。”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一位教授說。
“目前農村土地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先把農民的財產權利確定下來。明晰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李國祥說。
重構農村產權
首部針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全國性指導文件日前正式印發。這份名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的文件明確規定: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為主,且不涉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承包權。“《意見》旨在落實決策層提出的‘三權分置’理論,防止農民因流轉而失地。”李國祥說,這樣可以減少農地入股的風險。
在解讀上述意見時,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稱,主要是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部署今年重點工作任務時稱,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據記者了解,在去年年底,相關部門多次召開會議,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總體框架進行研究。當時,剛就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的韓俊曾公開透露,今年農村的改革重頭戲就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
按照農業部的統計,農村集體資產不僅包含2.4萬億元賬面資產,還包括總計66.9億畝集體土地的改革設定。“這將是一場縱橫都既無前例,也無經驗的宏大改革。”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說,因涉及農村土地入市、農房抵押等事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做實產權迫在眉睫。
“在農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入市的渠道打開之后,與農村集體產權相關的核心問題,是增值收益如何分配。”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要建立兼顧國家、集體、農民三者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是真正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制度基礎,因此非常重要。”中國土地協會副理事長黃小琥在接受記者采訪就曾表示,“三農”工作重點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包括如何進行農村資產的量化、資產的交易等。事實上,一直以來,中央對土地制度改革較為謹慎,要按照“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量改下去,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的原則進行,先行試點,再擇機推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