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美食頻道 > 甘肅美食

甘肅美食之饸饹面

時間:2019-11-20 14:53:41來源:平涼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編輯:趙小春點擊:

平涼人把“饸饹”(讀音hé le)念作“活絡”,饸饹是北方人自創的專有名詞。

 饸饹是隴東民間最受歡迎的面食小吃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往下壓,將面條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

 關于饹饹面的起源,民間傳說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傳說與黃帝問道廣成子有關。

 傳說軒轅黃帝向廣成子學習治國養生之道,廣成子邀請黃帝共同進食,只見他寶劍一揮,砍斷碗口粗的一棵桃樹,將樹干中間一節掏空留底,又用黃銅刀鉆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將桃木擔在爐臺陶器上,放面團用木槌向下擠壓,形成一根根條狀物,落入沸水鍋中煮熟。面團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長的野生蕎麥制成,蕎麥性甘味涼。遠古時期的人們,還沒有發明面條,僅僅將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團統稱為“餅”。于是,廣成子制作的這碗蕎麥“餅”,就成為了華夏大地最早的面條。

 廣成子告訴黃帝,這種面條可以“調和五行、活筋通絡”,對延年益壽大有裨益。黃帝回宮后,命御廚在宮中模仿廣成子的方法經常制作蕎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倉頡還將“活絡”二字造為“饸饹”。據說因為常吃蕎麥饸饹面,黃帝活了120歲乘龍升天。

 經過千年的傳承發展,饸饹面由當初的野生蕎麥制作,逐漸演變成今天使用小麥面或玉米面等其他雜糧制作,加入豬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紅柿雞蛋等口味更佳,輔料也變得更加豐富,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增加了十余種養氣滋補的中草藥做佐料,更具有養生保健之功效。尤其是蕎面饸饹,香而不膩、味道鮮美,有著獨特的風味和保健養生功效,深受追求營養、綠色、健康的現代人喜愛。

 另據民俗學者考證,饸饹床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一臺人工壓面機。因為饸饹床子的緣故,饸饹面制作十分簡便,而且速度快,非常適宜于婚喪嫁娶等集體就餐。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