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慶陽:脫貧協奏曲 演繹新生活

時間:2016-03-07 16:00:42來源:每日甘肅網編輯:卓航點擊:

甘肅慶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脫貧協奏曲 演繹新生活

  黃土高原溝溝壑壑,初春的暖陽給這里的河流、山嶺染上一層淡黃的色彩。經過7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慶陽到了。

  位于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的慶陽市,是甘肅省唯一的革命老區。1934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慶陽市華池縣南梁為中心,建立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永遠的豐碑。

  同樣不能忘記,慶陽市所轄的7縣1區皆屬于貧困縣區,2014年底貧困人口47.85萬人,貧困面為20.86%。在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慶陽市委市政府信念堅定: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

  扶持誰

  ——最需要的貧困戶

  在寧縣湘樂鎮瓦窯村村委會會議室,152戶貧困戶照片貼了一墻。“這些貧困戶是去年村里人挨家挨戶‘算’出來的。”村支書黨自剛說,村里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從最窮的人家往下排,最終確定了貧困戶152戶。審核公示無異議后,為這些貧困戶逐個建檔立卡。

  2015年,慶陽市對537個貧困村、11.5萬戶、47.85萬貧困人口,按照“三對面、三簽字、兩評議、兩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精準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息全部錄入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實行動態化管理,實現了貧困戶的精準鎖定。

  貧困對象的認定并非死套“硬杠杠”,而是要將真正需要扶助的人納進來。在正寧縣,對那些因女兒出嫁、兒子外出務工長期不歸等原因成為事實上無依無靠的“準五保戶”,但享受不了“五保”政策,更無能力自建住房的特殊群眾,政府全額援建互助老人幸福院和公租房,優先解決安居問題,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

  鎖定了貧困戶,慶陽市深入分析扶貧對象致貧原因,因戶施策。鰥寡孤獨、殘疾智障人口納入社保“養起來”,缺資金、少技術的人“扶起來”,把在外務工5年以上農戶的承包土地有序流轉促其收入“穩起來”。不撒“胡椒面”,政策、資金、技術朝這些“最最需要的人”傾斜。

  誰來扶

  ——最有能力的干部

  慶陽市西峰區扶貧干部劉得弟在鄉間小道上走得飛快,在他身后,昔日的全區“貧困第一村”毛寺村2015年底實現了整村脫貧。而在劉得弟和幫扶隊員剛來這里時,村里的年輕人窮得很難娶到媳婦。

  針對毛寺村得天獨厚的黑老鍋冰窟景觀群、黃土自然景觀,扶貧干部成功招來企業出資建成隴東滑雪場等旅游景點,村民辦起生態農家樂和黃土窯洞賓館。滑雪場為毛寺村提供就業崗位60個,人均月收入2600元。

  秉承“南梁精神”,去年伊始,甘肅省、慶陽市選派537名優秀機關干部到重點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實施定點幫扶,全市2507個機關單位、3.29萬名干部對口聯系14.58萬貧困戶。

  華池縣南梁鎮將景區建設與紅色資源相結合,以紅色旅游帶動群眾增收。隨著游客的增多,老區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時值中午,“鄉下人家”飯店的女老板張麗萍親切地招呼著客人。店里擺放的紙米桶、紙盆、瓷碗、葫蘆水瓢讓人想起那段難忘的紅色歲月。“前些年來這的人不多,沒想到開發紅色旅游之后,人氣越來越旺,飯店一天比一天好。”張麗萍說。

  在全力推進紅色景區開發建設的同時,華池縣以南梁說唱、書畫創作等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全縣62家文化產業吸納從業人員1300多人,創收1.23億元。

  甘肅省將脫貧攻堅的業績作為干部選用的重要依據,對完成脫貧任務的干部推薦提拔,對認識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作風不扎實的縣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則要進行組織調整和問責。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說,脫貧攻堅是一號工程,是必須打贏的硬仗,要實行“硬責任、硬掛鉤、硬考核”措施,苦干實干,不完成任務誓不罷休。

  怎么扶

  ——活水澆到根子上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詩篇里曾經連大雁都不愿多停留的地方,如今栽滿了一眼望不到邊的蘋果樹,紅紅的蘋果寄托著老區群眾對富裕生活的憧憬。慶城縣果業局副局長徐巨濤介紹,以前因為果樹種植周期太長,沒效益,農民種了又拔了。縣上請來科技人員,引來了新品種,推行蘋果矮化密植新模式,由于周期短,效益高,如今,人人爭當“果農”。

  慶陽市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為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慶陽市因地制宜,力促以農民“五變”為主要內容的特色產業培育,推進農業發展方式和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

  農民變牧民:在北部山區,讓農民投耕從牧,種草養畜,草畜產業成為了脫貧致富的“綠色種子”;糧農變果農:在中南部塬區,讓農民從種糧改為種果,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蘋果基地建設,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糧農變菜農:在川臺地區,糧田變菜田,大力發展高原反季節特色瓜菜和綠色無公害高原夏菜,形成了特色瓜菜、高原夏菜優勢產業;糧農變林農:在子午嶺林緣區和宜林荒山區,宜于種樹而非種糧,苗木產業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讓“再造一個子午嶺”的生態效益顯現出來;農民變市民:在城鎮和園區邊緣地區,大力培育發展非農產業,隨著油煤氣優勢資源開發配套和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民逐漸成為新市民。

  寧縣焦村鎮人均耕地只有1.8畝,一部分農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轉產到其他產業。焦村鎮的義渠王城肉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0戶農民參加,全社總共養了400多只羊。“養羊大戶”張治平一家就養了150只。高尉村村民呂江琴則將自家的6畝地流轉給當地一家企業作蘋果基地,一年租金3000元,她在這家企業管理果園,一個月還能收入1200多元。

  2015年,慶陽農民從“五變”特色產業開發中獲取的收益占到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今年,慶陽計劃減貧15.69萬人,貧困村166個。農民的目光中少了憂愁和無望,臉上多了笑容和憧憬,慶陽市長贠建民說,2015年,慶陽市通村道路通暢率達到91.3%,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達到83%,全年完成改造危房(窯)3.2萬戶,完成投資32.28億元,占計劃的100%。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帶著堅定信念和滿腔熱忱,在扶貧攻堅的征程上,慶陽人民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

  (人民日報記者 林治波 銀燕 原載2016年3月3日《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