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口鎮位于安定區北部,南距定西城區19公里,東距省城蘭州7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境內古跡豐富,人文薈萃,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新莽權衡"出土于此地,且在鎮區內廣泛分布著漢墓群和古安西城遺址。全鎮轄18個村委會,1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858人。
自巉口鎮被列為甘肅省小城鎮改革試點鎮以來,特別是在2002年被國務院體改辦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巉口鎮干部充分發揚苦干、實干精神,堅持"生態立鎮、交通建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文化強鎮"的六鎮戰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群策群力,開拓進取,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鎮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巉口鎮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努力探索,鎮黨委、鎮政府提出了堅持"生態立鎮、交通建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文化強鎮"的"六鎮"發展戰略,在農村探索圍繞"荒山反坡植檸條、坡地退耕還苜蓿、梯田整薯種洋芋、千家萬戶抓養殖"和"三種兩養一勞務"(三種即:種洋芋、種地膜玉米、種苜蓿,兩養即:養牛、養羊,一勞務即輸出勞務)的路子。在城鎮建設中 "立足農業辦工業、依托資源上項目、盤活存量促增量,依靠增量促發展"和"一區兩城"(一區:即定西市生態農業示范區,兩城:即現代"藥城"和"淀粉城")建設,努力形成發展新高地,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堅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以西部大開發為總攬,立足鎮情,調優結構,重點突破工業,發展服務業,提升馬鈴薯、藥材、畜草、勞務四大產業,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貯藏業;狠抓退耕還林(草)和小流域治理,創立生態經濟模式,強化道路網絡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使全鎮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巉口位于定西的北部,南距城區19公里,北距省城蘭州79公里,境內310、312國道,巉柳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公路、寶蘭鐵路二線縱貫全境,定郭公路、巉新路等縣鄉公路輻射周邊,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歷來是隴中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之地。對于巉口的發展,中央領導特別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吳官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有關部委領導多次來巉口鎮檢查指導工作,對巉口的發展思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全鎮基本形成了馬鈴薯、畜草、藥材、檸條四大支柱產業。
巉口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馬鈴種植占當地氣候兩拋周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生產的馬鈴薯色澤光潔,外形美觀。鎮上結合結構調整,在巉口通過招商引資,興建了兩個大型淀粉廠,同時興建貯藏1.1萬噸的地下貯藏室,共92窖,全鎮馬鈴薯種植面積8.3萬畝,產量達7.5萬噸,商品薯5.5萬噸,暢銷東南沿海等大城市,通過淀粉廠加工精淀粉、薯條、薯塊等頗具廣闊的市場前景,經過努力能夠打造出隴中特色產業的航母。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紫花苜蓿面積不斷擴大,舍飼養殖不斷擴大,畜禽飼養量達69000頭(匹、只),先后建設了九華溝流域、聯星流域、復興流域、官新流域、朱家山萬畝員工林、趙家鋪退耕還林精品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打造出生態第一鎮的品牌,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已見雛形。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