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鄉以山地梯田為主,海拔較高,屬二陰溫冷區,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在生產上種植以馬鈴薯為主的地下塊莖類作物具有得天獨厚的先決優勢。一直以來,把擴大馬鈴薯面積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經濟作物來抓。外地客商多,銷售渠道暢,商品鮮薯主要銷往甘谷、秦安、安定、通渭等縣區。同時,大多數農戶有在地里挖坑貯藏種薯、商品薯的習慣,既減少了運輸成本,又避免了病害傳播,也為均衡上市,反季節銷售創出了一條新路子。新景鄉每年對馬鈴薯種植大戶進行獎勵和補貼,并大力宣傳典型人和典型事,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馬鈴薯和地膜玉米積極性。路岔村率先垂范落實結構調整政策,每年種植馬鈴薯10畝以上,年收入1萬多元,群眾看在眼里,熱在心上。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并涌現出50多個種植大戶和一家販運大戶,使馬鈴薯真正成為支柱產業,馬鈴薯年收入80多萬元,戶均在4000元以上。
路岔、大寨兩村被鄉政府列為2007年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示范區,鄉村兩級干部多次召開群眾大會,采取算帳對比的方式,耐心地給村民講解分析種植馬鈴薯、地膜玉米等作物帶來的利益和好處,使群眾看到的心里踏實,學會的心里明白。特別是在種植作物選擇和連片種植規劃上,政府并不一味地進行行政手段干預,片面地追求"連片化和大規模化"等形式,而是采取群眾易于接受的"大連小不連"形式,以擴大面積為主、集中連片為輔,片帶內也可種植地膜玉米,還可種植其它秋田作物,既解決了群眾輪作到茬及良種肥源不足等實際困難,又充分調動了農戶生產積極性,使結構調整措施變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真正落到實處。
新景鄉新景鄉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對烤煙、畜牧、水果、茶葉四大農業產業進行扶持培育。 烤煙在新景鄉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自2003年以來,新景鄉將宣傳作為加強烤煙生產的第一個重要環節來抓,一旦上級出臺新政策、新精神以及新管理措施后,就立即組織干部職工進村入戶宣傳相關烤煙政策、精神,確保群眾及時了解烤煙生產動態。細化管理,嚴格實行合同制生產。鄉政府每年組建一支近10人的專抓隊伍,確保每村一名專抓干部和技術輔導員,從播種到煙葉交售實行全程跟蹤管理和服務。嚴厲打擊煙販子,全面推行電子稱過磅,避免短斤少兩,嚴禁壓級壓價,實行統一樣本,對樣收購。2004年毛家村民毛錫兵因勞力少,收購即將停稱時尚未來得及交售煙葉,新景鄉立即組織職工義務將煙葉托運到煙站并協助其分級扎把,直至交售完畢,為其挽回了5000多元經濟損失。針對長依、毛家、龍山三村因交通閉塞,轉運成本高的現狀,新景鄉每年還抽出部分資金給煙農每擔煙葉兌現5元的運價補貼。新景鄉還加強基礎建設,注重人才培養,實施科技興煙,先后選送輔導員10多人次到銅仁學習先進的烤煙生產管理技術,抽調一名烤煙專抓干部到云南玉溪學習考查,定期邀請地、縣煙草部門技術員集中到鄉政府開現場會和培訓會。自2003年以來,新景鄉分別協辦了全區烤煙現場會2次,縣級現場會和培訓會3次,為實現科技興煙營造了良好氛圍。迄今為止,已引進小型密集式烤房技術并新建和改建密集型烤房50多棟,建設煙水配套工程60口,創建了1個1000畝的縣級優質煙葉示范基地。新景鄉烤煙生產自2004年以來,已連續3年榮登全區萬擔煙葉生產鄉鎮榜,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 新景鄉地廣糧多,豬、羊養殖幾乎遍布各家各戶。沿河白山羊主要分布在新景鄉,外地商販往往慕名架車而來收購,新景鄉不僅看到了烏江彭水電站建成后,可利用水陸交通直達重慶的便利條件發展生豬養殖,而且還窺見了白山羊在全國暢銷的大市場。通過邀請地、縣畜牧專家多次到實地考察,出謀劃策,并決定培育扶持一個大型無公害三元雜交豬養豬場和申報無公害優質白山羊生產基地。在鄉政府的引導下,打工青年田茂榮決定返鄉投資110.28萬元建養豬場,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養殖場現已基本建成,年底有望投產,預計年出欄生豬2000頭,直銷重慶市。在新景鄉白山羊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代表沿河白山羊的無公害肉羊生產基地認證工作已于年初順利通過了省級評估驗收。以此為契機,新景鄉還積極申請到了由省委政府審批的"貴州白山羊本品種選育保種場"建設項目。兩個養殖場建成后都將實行"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不但有利于新景以及北部鄉鎮的畜牧養殖業的繁榮,促進農民增收,而且還在縣建設生態畜牧大縣的舞臺上扮演一方重要角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