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靈臺,在一場雨過后,天氣逐漸涼了一下。
對于龍門鄉崾峴村的李天壽來說,脫貧致富的熱情卻越發高漲,因為這個秋天,他家的3畝果園終于要有收益了,看著枝頭上紅彤彤的蘋果,老李的臉上笑開了花。“黨的扶貧政策好啊,咱這祖祖輩輩窮怕了的山里人,如今覺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李天壽說。
由于李天壽所在的崾峴村地處偏遠,自己除了種莊稼并沒有什么謀生致富的技能,本以為這輩子就會這樣貧困下去,他曾經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離開這個落后小山村,去外面的世界闖蕩。然而,他沒有想到,一場扶貧攻堅戰役卻幫他走出了貧窮的困境,特別是在雙聯行動中,他被確定為“雙聯戶”,在雙聯干部的鼓勵和雙聯單位的幫扶下,他種了3畝果園。李天壽曾經最擔心種果沒錢投資、不懂技術,沒想到雙聯單位又是開展技術培訓,又是給他投資化肥、地膜,硬是把他這個“扶不起來”的貧困戶扶起來了,如今果園掛果,自己有了固定收入,李天壽的心里亮堂了許多。
崾峴村地處靈臺縣西部,自然條件差,耕地以山臺地居多,群眾收入主要依靠種莊稼和外出務工,收入來源單一,經濟總量偏小,農民生活比較貧困。乘著國家實施扶貧開發政策的有利時機,特別是在被確定為市政協副主席李長明和市財政局的雙聯村以后,該村有了堅強的“后盾”,村上首先積極發展產業,要讓鄉親們富起來。于是,村上一次性定植蘋果1075畝,人均達1.95畝。在果園幼園期零收入、群眾缺乏技術的最困難時期,還是雙聯單位給了他們最大的幫助,邀請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培訓,為他們投資發放果園栽植管理農具,今年,果園已初掛果。談起從曾經窮得只有耕地,到如今在耕地上種出致富果的變化,村民們個個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61歲的李永成,是村上的一位留守老人,兒子一家常年出外打工,只要一有閑余時間,村上的老年人幸福院便是他的好去處。這里有書看、有象棋下、有電視看,能和自己的同齡人聊聊天。
雖然地處偏遠,但通過扶貧項目的實施和雙聯行動的帶動,村里的生活條件一點都不比塬區村子差。村里如今新建了農民培訓中心,規范完善了村“兩委”及社區辦公設施,成立了扶貧互助資金協會,建成了便民金融服務點、文化活動室、老年人幸福院。還砂化陽屲溝、崖窯2社生產道路2條1.5公里,群眾的出行條件也相比以前好了很多。
“教育是最大的扶貧,這是村里人的共識。”崾峴村村黨支部書記李宏科如是說:“讓娃娃有書念、念好書是大伙的愿望。”在李宏科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村里新建起來的小學,16間新校舍掩映在一排排柳樹下,顯得整齊幽靜。“以前的房子是土木結構,很不安全,村上的很多孩子在別處上學,這下可好了,新校舍也有了,還為學校配套了9臺電腦。”李宏科感慨地說。
崾峴村變了,有了致富產業,水電路氣等基礎條件也越來越好,群眾謀求致富的勁頭也更足了,用村里人的話說:“日子越過越有勁。”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