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春榮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鄉人民艱苦奮斗,以項目工作為載體,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切入點,以建設新農村和諧社會為目標,立足地理和資源優勢,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特色產業開發力度,建成九龍川、寨子河川、寧五公路"川"字形經濟帶,使全鄉形成"川區菜,塬面果,全鄉牛"的產業格局,不斷推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自改革開放以來,春榮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堅持科技興農引導農作民走致富路,1998年春榮鄉糧食總產量達13024噸,農民人均產糧450公斤,人均純收入1455元。春榮鄉抓了草畜、果品、瓜菜三大產業,共種植紫花苜蓿5000畝,建成千畝示范點4個,新建暖棚牛舍900座,新增養牛2000頭,建成凍配點6個;新栽九龍金棗1200畝。堅持"布局區域化、產業基地化、產品綠色化、經營集約化",在塬面栽植優質蘋果8200畝,種植西瓜10000畝。在川區栽植九龍金棗1000畝,種大路菜4100畝,建成鋼架大棚510座。春榮鄉養牛總戶數達4439戶,占總農戶的64.2%。
2005年,春榮鄉玉米制種基地已擴大到昔溝、李臺、古城、新莊等6個行政村,面積達3500多畝,年產值達300多萬元。春榮鄉先后與隴南徽縣種了公司、慶陽市種子公司及寧縣種子公司簽訂了玉米制種合同,大規模發展玉米制種。2008年春榮鄉又與酒泉登豐種業公司簽訂了500畝的玉米制種公司,在塬面7個村及李臺村共發展制種玉米5200多畝,預計可實現產值450多萬元。牛存欄6400頭,種草3330畝,2007年出欄牛1678頭,僅此一項,收入就達350.7萬元,人均達到112元。有傳統養牛基礎的徐家養牛示范村,以發展養殖大戶為重點,走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路子,促使春榮鄉牛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春榮鄉養牛農戶達到282戶,占總農戶的74%,春榮鄉牛存欄達563頭,戶均1.6頭以上,戶均年收入達5000多元。新發展的李臺養牛重點村,2008年養牛農戶已達347戶,占總農戶418戶的83%,牛存欄839頭,戶均2頭。其中5頭以上的規模戶65戶,年戶均收入達8000多元。通過資金扶持、技術傾斜,春榮鄉已建成暖棚牛舍465座,建成以徐家村為重點的南川養牛小區1處,百頭養牛廠1處,50頭牛場2處,10頭以上規模牛場9處,實現了村村建牛場的奮斗目標。制種和養殖業已成為春榮人發家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開展勞務培訓8期,培訓農民工450人(次),有效地調整了產業結構,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張志強,男,漢族,現年39歲,大專文化程度,中共黨員,現任白公村黨支部書記,慶陽第二屆人大代表。
張志強原是養豬能手,依靠科學養豬致富后,群眾看他有程度、能謀劃,于二00三年初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自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他抓班子、帶隊伍、謀發展、上項目,僅五年時間便是白公村舊貌換新顏。生豬遠銷省外、企業蓬勃發展、道路平坦寬闊、村容干凈整潔、群眾安居樂業,所有這些巨大變化,全都歸功于年輕的黨支部書記張志強帶領"兩委''一班人,為全村辦了幾件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
白公村是黃土高原上一無資源,二無礦產的普通村莊,要致富的門路在那里?他根據自己的發展經驗認為,對農民來說養豬是一項既能賺錢又能肥地的保本生意。于是他成立了養豬協會,并擔任會長職務,對本村和鄰村群眾進行暖棚養豬知識講座,利用身兼信用社站干的條件,幫助貧困家庭購買仔豬,協調蘭州正大公司在本村設立飼料銷售點,無償為養豬戶診病送藥,并聯系寧夏、蘭州、陜北、河南等地客商到村上來收購生豬。在他的積極扶持和帶動下,全村養豬業很快成了氣候,單就常年存欄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就達1 0戶,年收入達6 0余萬元。特別是2 0 07年、2 0 08年,兩年全村有1 2戶養殖戶凈收入就在1 5萬元以上。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