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佐蓋多瑪鄉--合作市佐蓋多瑪鄉民族特色

時間:2015-10-19 16:46:3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佐蓋多瑪鄉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位于甘肅省合作市28公里處,是甘南州18個純牧業鄉之一。全鄉總人口3482人(全為藏族人口),609戶,共4個行政村17個村民小組。2005年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9580頭(匹、只),人均純收入2028元。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西北部與臨夏和政縣接壤,東南部與卓尼縣康多、沙冒鄉相連,西南與合作市佐蓋曼瑪、卡加道兩鄉相鄰。境內除東北、東南邊有太子山和臘利大山外,其余全是以花崗巖為基礎的廣大夷平面,溝谷寬淺,切割微弱,具有豐富的鐵、金等礦產資源。

草原風情

佐蓋多瑪鄉草原面積為89.97萬畝,作為亞洲十大草場之一,是佐蓋多瑪鄉廣大牧民 群眾懶依生存的基礎,也是廣大牧民群眾以之為榮的一個驕傲,在這里水豐草盛,植被良好,是合作市主要的天然牧場。盛產有蜚聲省內外的高原天然香菇,有滋補藥寶之稱的冬春草和百多種中藥材。當進入盛夏時,草原透露著碧綠和純潔,伴隨著朵朵奇花異草,藍天白云下悠閑進食的成群牛、羊和牧民兒女的歌聲,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個歷史的大畫卷。

佛教勝地

佐蓋多瑪鄉

該鄉境內始建于1798年的新寺寺院及具有300多年歷史的仁多瑪寺院,盡現了藏傳佛教 的一切文化,兩寺經歷屆嘉木樣、貢唐大師的嘔心力血,細心畢力,形成了兩寺擁有三座大經堂200多僧人的佛教文化勝地。尤其由三世貢唐大師始建于1802年,新建于2001年的新寺貢唐寶塔,在藏族建筑史上具有獨創的建筑風格和壯觀的藝術色彩,此塔占地面積994.74平方米,高78尺,分六層,高柱有十二根,塔心藏有無量光佛及其壇城等諸多壁畫,自上而下共有300多尊佛像,并共有貢唐大師為主的諸多大師舍利及異物。長明不熄的酥油燈照耀著經堂、寶塔內的各尊佛像、金碧輝煌的靈塔、法器、鍛制瓔珞、柱幡、壁畫,在悠悠法號和天籟般的送經聲中,一切顯得肅穆和諧。

天外來石--白石頭,巍峨屹立在草原深處,它不同于四周巖石結構(全鄉、地底全為花崗巖石),有別于當地石質,全身透露著潔白。說不清道不明的來歷,藏牧民為它加冕了神的光環,在每年五月的祭祀活動上,在僧人的送經聲中,四周插上經幡,為白石頭纏上潔白的哈達,祈禱著藏族兒女永遠安康。還有三世貢唐大師出生地、石塊現字、留在大石上的佛腳印,是這個草原處處盡顯著古老的歷史遺跡。

民族文化

佐蓋多瑪鄉

在博大深遠的藏文化寶庫中,藏戲是一顆璀璨而又獨具魅力的珠寶,被人們公認為"十 明"之一。藏戲自圣者唐東杰布(1385年--1509年)創建伊始,就深受藏區的歡迎,隨后又逐漸廣為流傳,先后經歷了將近七百年的漫長發展歷史。在該鄉安多拉卜楞地區,五世普覺·嘉木樣活佛、金席·貢唐丹白旺秀和浪·堪欽格桑勒席嘉木措、華桑布等高僧大德為藏戲的豐富和發展,嘔心瀝血,細心畢力,從而形成了現在在表現手法和演唱風格上獨樹一幟,極富地方特色的拉卜楞藏戲。尤其之從五世普覺·嘉木樣活佛在拉卜楞創辦學校(1942年)以來,培養了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演藝技能的藏戲藝人。他們經常進城入村,演出藏戲,為藏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業績。

佐蓋多瑪鄉新寺村遵照四世浪·堪欽活佛的指教,于1980年創建成立了藏戲團,經新寺村一代人的不斷努力,充實壯大,新寺村藏戲團已經具備完善的演出設施和道具,并多次從拉卜楞寺特邀名師,為學員們系統的傳授藏戲理論知識和演藝技能。先后學習排練了《松贊干布》、《諾布桑王子》等著名八大藏戲。在新寺村和拉卜楞寺兩地為六世貢唐倉、浪倉哲貢巴倉等名僧大德和拉卜楞藏戲的一代創立者們進行了匯報演出,受到高度贊揚。他們在為地區牧民兒女不斷傳播精神食糧的基礎上,還多次走出草原,走遍藏區,盡情展示藏戲團人員的才能,承擔著弘揚和傳播著藏民族文化的重任。

建設發展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