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委、政府從群眾最迫切的困難入手,通過爭取資金、引進項目,加大了對基層基礎設施的投入。通過建設完成水、電、路、橋、危房改造等一批民心工程,改善了相當一部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以減輕農牧民負擔為基礎,在國家相繼取消了所有不合理收費,落實了農牧村稅費政策,減免了相關稅收,是廣大群眾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在牧業經濟建設中得以增產增收,有效的提高了牧民人均純收入,使原來人均收入不到800元提高到人均2028元;依托"整村推進"、"五改三建"、"人畜飲水"、"天保工程"、"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建設,使該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牧業經濟、文教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牧民居住、生活、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縮短了城鄉、牧民間的生存、發展、收入和經濟發展差距,為加快該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氣候、人口、經濟
境內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年最高氣溫18℃,最低氣溫-30 ℃,無絕對無霜期。全鄉轄4個行政村17個村民小組,609戶,3486人(其中特困戶人口97戶,486人,占總人口的12.81%;五保戶12,20人,占總人口的0.5%)全鄉可利用草場面積89.97萬畝,2005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0067頭(匹、只)(其中牛12868頭,羊36622只,馬577匹),牧業總增、出欄、商品"三率"分別為26.3%、26.8%和25.7%,人均純收入2128元。
民族文化
在博大深遠的藏文化寶庫中,藏戲是一顆璀璨而又獨具魅力的珠寶,被人們公認為"十明"之一。藏戲自圣者唐東杰布(1385年--1509年)創建伊始,就深受藏區的歡迎,隨后又逐漸廣為流傳,先后經歷了將近七百年的漫長發展歷史。在該鄉安多拉卜楞地區,五世普覺·嘉木樣活佛、金席·貢唐丹 白旺秀和浪·堪欽格桑勒席嘉木措、華桑布等高僧大德為藏戲的豐富和發展,嘔心瀝血,細心畢力,從而形成了現在在表現手法和演唱風格上獨樹一幟,極富地方特色的拉卜楞藏戲。尤其之從五世普覺·嘉木樣活佛在拉卜楞創辦學校(1942年)以來,培養了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演藝技能的藏戲藝人。他們經常進城入村,演出藏戲,為藏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業績。
佐蓋多瑪鄉新寺村遵照四世浪·堪欽活佛的指教,于1980年創建成立了藏戲團,經新寺村一代人的不斷努力,充實壯大,新寺村藏戲團已經具備完善的演出設施和道具,并多次從拉卜楞寺特邀名師,為學員們系統的傳授藏戲理論知識和演藝技能。先后學習排練了《松贊干布》、《諾布桑王子》等著名八大藏戲。在新寺村和拉卜楞寺兩地為六世貢唐倉、浪倉哲貢巴倉等名僧大德和拉卜楞藏戲的一代創立者們進行了匯報演出,受到高度贊揚。他們在為地區牧民兒女不斷傳播精神食糧的基礎上,還多次走出草原,走遍藏區,盡情展示藏戲團人員的才能,承擔著弘揚和傳播著藏民族文化的重任。
教育
境內有完全制小學兩所,兩年制村級小學兩所;藏傳佛教寺院兩座。
建設發展
近幾年隨著政府機構改革,鄉政府職能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領導性職能逐漸向指導服務性方向發展轉變。社會各項事業隨著改革不斷的深入發展,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尤其是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推動下,市委、市政府在本鄉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人畜飲水、草場承包、家畜優化改良和暖棚建設、貧困牧戶建房等惠民建設項目,使全鄉牧業生產逐漸向增產、高效、科學化方向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得到完善,廣大牧民群眾的居住、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提高,徹底打破了原有那種靠天養畜、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思想,結束了延續了歷輩人隨草逐牧、居無住所的落后局面,今天的全鄉到處呈現出一派大搞經濟建設,社會快速發展的喜人景象。
文化考古
唐卡
唐卡即有布帛畫,是用彩緞裝裱的懸掛卷軸畫,按質地和制作工藝分繪制唐卡、織繡唐卡、印刷唐卡三類,其內容多反映宗教活動,有佛像、菩薩像。寺院建筑、佛教故事和神話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