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訊 構建立體路網,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同時運行,開啟慶陽交通新格局。圖為一列火車通過銀西鐵路長慶橋段。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環縣南湫鄉風電項目是慶陽">
——慶陽市脫貧攻堅行動綜述
中國甘肅在線訊 構建立體路網,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同時運行,開啟慶陽交通新格局。圖為一列火車通過銀西鐵路長慶橋段。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環縣南湫鄉風電項目是慶陽市規劃建設百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的組成部分,由華電福新能源甘肅分公司投資興建。本報通訊員李卿
果農喜摘“金蘋果”。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華池縣建設的保障性住房。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西長鳳高速涇河特大橋。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彩虹橋夜景。位于慶陽市南區的彩虹橋雨洪積蓄生態保塬工程,既是一項保護生態的民生工程,又是慶陽城區一道靚麗的景觀。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2015年,慶陽市新修農村公路324條3173公里,改變了群眾出行難題。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合水縣網上供銷社助農增收。本報通訊員趙彩霞
本報記者先朝陽通訊員李政寰
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帶領全市人民同心同向,為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不懈努力。
2012年至2015年,慶陽市47.27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兩個縣區、248個貧困村實現了整體脫貧,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3504.85元。這一時期,成為全市扶貧攻堅力度最大、群眾脫貧步伐最快、成效最多的時期。
慶陽市第三次黨代會以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勠力實干,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突出基礎扶貧、產業扶貧和智力扶貧,強力推進以通村公路為牽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以農民“五變”為內容的富民產業培育兩大攻堅戰,農村發展活力劇增,當地群眾邁上了脫貧致富的新征程。
各級聯動 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
2012年底,除西峰區為全省“插花型”貧困縣(區)外,慶陽市其他7個縣皆為六盤山特困片區縣,全市有貧困村537個、貧困人口74.85萬人,農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僅為2012元;群眾出行難、用水難、用電難,“貧在天、困在路”的先天條件制約著脫貧致富的步伐;貧困村和貧困人群生態性、收入性、智力性、基礎性貧困特征明顯……
為適應扶貧開發工作新要求,慶陽市委、市政府不斷完善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制定出臺了《慶陽市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慶陽革命老區“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慶陽市扶貧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明確了扶貧開發工作的遠期規劃和近期目標,以整村推進、整區域開發為基本模式,突出產業扶貧、基礎扶貧、智力扶貧三個重點,全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2013年底到2014年初,慶陽市委、市政府利用3個月時間集中開展扶貧攻堅大調研、大討論活動。在此基礎上,提出以《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和《六盤山片區慶陽市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為引領,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大扶貧理念和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的思路,緊盯“一個目標”(全市整體基本消除貧困),突出“三大重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科技智力支撐),主攻“四大片區”(北部半農半牧區、中部特困區、子午嶺林緣區、深度插花貧困村)的扶貧工作思路,推動扶貧方式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轉變、由整村推進向整村推進與連片開發并重轉變、由注重解決溫飽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轉變。
2015年,全省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工作會議在慶陽市召開,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書”“作戰圖”。慶陽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1+20”意見方案,提出通過三年集中攻堅,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0萬人以上、貧困村120個以上,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確保到2017年貧困面縮小到8%以下,全市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圍繞這一新目標,慶陽市創新實施了“圍繞一條主線、弘揚一種精神、緊扣一個核心、遵循一個原則、建立一套機制”的“五個一”工作模式。
2016年2月21日,慶陽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脫貧攻堅誓師大會,提出年內減少貧困人口15.69萬人,寧縣、慶城、華池3縣和166個貧困村整體穩定脫貧。
五年來,慶陽市緊緊圍繞省委“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雙聯行動兩大戰略部署,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總目標,全面實施“1+20”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案,突出“六個精準”要求,創新“五個一”扶貧工作模式,全面打響以道路交通為牽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以農民“五變”為主要內容的特色產業培育兩大攻堅戰,扶貧攻堅取得了輝煌戰果。
慶陽老區的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12年至2015年4年間,中央和省里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1.12億元。同時,慶陽市與省農發行建立合作機制,達成600億元中長期貸款協議;與蘭州銀行開展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試點,以1.5億元財政資金撬動銀行信貸資金15億元,探索了一條投融資新途徑和新模式。目前,全市注冊登記村級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1261個,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注冊資本金3.79億元,發放貸款9762戶、1.3億元,依托合作社平臺發放精準扶貧貸款19.62億元。
基礎扶貧 夯實脫貧致富根基
“喊話話容易,見面面難”。在當地群眾隨口吟唱的信天游中,不難看出交通阻斷的艱難。
由于境內溝壑縱橫、梁峁交錯,“上不了塬、過不了河、出不了山、致不了富”,以道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成為阻礙慶陽發展的最大瓶頸。老區群眾盼修路,盼著走出山溝溝,盼致富,盼著過上好日子。
群眾的期盼,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從2013年開始,慶陽市全面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大會戰,提出實施農村“公路通暢工程”,到2015年所有貧困村通油(水泥)路,2017年所有自然村通油路或砂石路的目標。幾年來,累計新修通村公路5506公里,2015年底全市91.3%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瀝青)路,到今年底,可實現村村通水泥(瀝青)路。
慶陽市水資源貧乏,屬于資源型、水質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區,祖祖輩輩“吃飯靠天、吃水望云”。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全市各級干部群眾實干創新,按照北部山區集雨場窖、中南塬區“千噸萬人”集中供水、川臺地區修建小電井三種工程模式,累計投資6.69億元,新增農村安全飲水人口64.71萬人,安全飲水率達到83%,緩解了長期困擾群眾吃水的難題。
在環縣甜水鎮移民二區,一排排紅磚瓦房整齊劃一,水泥路干凈整潔,回族群眾馬釗家的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等一應俱全,日子越來越幸福。近年來,慶陽市把易地搬遷、危房(窯)改造作為扶貧的一項重點工作,以自然村為單元,以適度集中為原則,累計搬遷群眾1.49萬戶6.98萬人,改造危房危窯8.22萬戶,9.71萬戶38.84萬人圓了“安居夢”。
除了路、水和房,電力短缺也是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沒有動力電,機械設備無法使用,扶貧產業無法實施,致富更無從談起。在農村電網建設方面,慶陽市堅持一手抓電網延伸,一手抓弱電改造,累計投資10.83億元,治理供電瓶頸村組809個,改造三相動力電自然組1162個,新建農電線路8123.5公里,動力電村組覆蓋率達到98.4%,戶戶通上了照明電。
產業扶貧 推動群眾持續增收
在環縣北部的毛井鄉楊東掌村,貧困戶李有虎依靠最初的3只“扶貧羊”作基礎,繁育肉羊30多只,摘掉了“貧困帽”。近年來,環縣始終把肉羊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小康目標的首位產業,大力實施種草養羊“雙百雙萬”工程。五年來,慶陽市共新建各類養殖專業合作組織5206個,肉羊飼養量達到563萬只,肉牛75.5萬頭,生豬141萬頭,牲畜養殖產業使貧困群眾鼓起了“錢袋子”。
地處子午嶺林緣區的寧縣和合水縣則重點發展設施瓜菜、苗木繁育和現代休閑農業等富民產業,形成了萬畝設施瓜菜基地、綠化苗木基地等,使產業發展向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邁進。在寧縣、合水縣的帶動下,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設施瓜菜,全市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50萬畝以上,其中設施瓜菜達到14萬畝。同時,通過項目融資、招商承包、合作社集中和農民自主四種培育模式,引進苗林企業51家,發展苗林大戶141戶,成立合作社73個,產業參與農戶22萬戶,苗林結合培育261.84萬畝。
慶陽是蘋果最佳適生區之一。近年來,全市培育新栽果樹68.74萬畝,改造郁閉園20萬畝,蘋果留存面積達到161.88萬畝,蘋果產業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
同時,慶陽市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8個、鄉級服務站56個、村級示范點509個,開設網店6153個,電商從業人員達到1.8萬人,線上交易額15.32億元,以“互聯網+”拓寬了農產品營銷渠道,使貧困群眾既增產又增收。
針對不同貧困片帶的不同特點,慶陽市遵循農業基本規律,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入手,按照南果北畜、中部瓜菜、東部苗林的產業布局,大力促使農民“五變”,特色產業收益占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智力扶貧 增強能力解放思想
由于貧困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脫貧致富的基本技能。近年來,慶陽市以農村種養能手、致富帶頭人、回鄉知識青年、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領辦人為重點,持續深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民教育培訓活動,全面提升農民生產技能、文化科技和思想道德素養。
同時,慶陽市整合組織、教育、人社、農牧、農機、科技、扶貧等部門培訓資源,舉辦各類貧困群眾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班1004期,培訓農民技術員及貧困戶勞動力7.91萬人,“雨露計劃”改革試點培訓農民6733人,培訓貧困家庭“兩后生”24759人次,達到了培訓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累計輸轉勞動力24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84.06億元。
智力扶貧在增強群眾增收致富能力的同時,解放了他們傳統的思想觀念。慶陽市結合貧困戶的實際需求制定有效的幫扶方案,由群眾選擇致富產業,政府對接群眾需求布設配套項目,探索推行“X+貧困戶”金融扶貧模式,基本實現了每戶有一個主導產業,產業經營收入占到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
一串串數字,一處處變化,一幅幅畫面,生動地展示出慶陽市在脫貧攻堅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刻地體現著精準扶貧的巨大作用,為全市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