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民樂縣城東南,治所與縣城直線距離12公里。東臨山丹馬場,是古甘涼大道的必經重鎮。2002年撤鄉建鎮。 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76個村民小組。4152戶,其中:非農業人口177人,占總人的1.02%。全鎮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永固鎮海拔2486米。鎮處寒冷濕潤區,宜農宜牧。氣候資料尚無觀測與記載。
永固城歷史悠久。春秋戰國到秦朝,為烏孫、月氏人住地,一度稱月氏城。后匈奴擊走月氏,又成為渾邪王的駐牧地,史稱單干城。十六國時,前涼升平五年(361年)置祁連郡于此城。明清屬山丹管轄,民國18年(1929年)劃歸民樂縣管轄。
全鎮現價農林牧業總產值4778.88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733.77萬元,林業產值270.31萬元,牧業產值774.8萬元。財政收入149萬元,財政支出3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20萬元。村鎮現有房屋14.03萬m2,其中:居中擁有9.78萬m2,人均居住面積5.6m2(因地震受災減少)。鄉村勞動力資源總計13752人,占總人口的79%。全鎮參加社會養老保險367人,享受五保的23人。已實現村村通自來水、通汽車、通電、通電視、通電話,有電話1555戶。年末耕地面積6.8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5.9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2.13萬畝,油料作物3.05萬畝,蔬菜、大蒜、藥材等0.76萬畝。梨園256畝。當年造林作業面積1.91萬畝,零星(四旁)植樹2.6萬株。大牲畜合計5822頭(匹),年末存欄豬0.46萬口,羊1.7萬只,雞3.29萬只。養蜂680箱。有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機分別為12臺和2170臺。鄉鎮企業263個,從業人員1638人,總產值9500萬元。
民樂縣永固鎮緊緊圍繞"農戶抓繁育,小區抓育肥,專業組織抓流通"的發展思路,推廣"小群體、大規模"的養殖模式,不斷提升草畜產業規模和效益。扶持東街村王萬民投資100多萬元,新建永固鎮昌豐生態養殖場。止目前,存欄生豬300口,出欄肉豬250口,飼養肉雞300只。繼續按照規模、生態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壯大了八卦蟲草雞養殖場養殖規模,新建了管理房等配套設施,引進黑烏雞2000只,養殖鴨子500只,形成了循環發展的生態模式,為全鎮的畜牧業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全鎮牛、豬、羊、雞的飼養量分別達到1300頭、1.5萬頭、3.8萬只和16.8萬只。
2009年來,民樂縣永固鎮把結構調整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來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一是圍繞效益調結構。以創建全國油菜高產種植基地為目標,擴大油菜新品種推廣力度,將油菜種植面積繼續穩定在41000畝,油菜等制種面積達到2000畝,發展訂單農業1.2萬畝。
二是突出科技調結構。加強與縣農業科技部門合作,繼續在南關村建立了油菜新品種繁育基地。投資20萬元,完成南關村雙低油菜高產核心示范區250畝,試驗示范圣光401、雜優6號、冠雜812、E144等37個油菜新品種,配套低壓軟管0.7公里,做到適時灌溉,進一步培育高產油菜新品種。完成鄧莊村雙低油菜制種100畝,西村農作物保護性耕作1600畝,在八卦村試驗示范針葉碗豆10畝,在鄧莊村退耕還林地試驗示范林間套種中藥材5畝,為全鎮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增收不斷探索新路子。
三是依托龍頭調結構。依托愛味客馬鈴薯龍頭加工企業,充分發揮永固鎮洋芋種植協會的作用,完成馬鈴薯種植面積11000畝,建成西村馬鈴薯種植示范點200畝,中牧山丹馬場大西洋種植基地1000畝。
四是發展設施農業調結構。在牛順村積極發動群眾,給予政策扶持和引導,扶持返鄉致富能人張華國投入資金90萬元,建成了我縣海拔最高的設施紅提葡萄大棚30座,栽植美國紅提葡萄苗木7200株,為三類地區打破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開創出新的發展路子。
初中1所,在校學生574人,小學11所,在校學生1692人,占農村適齡兒童總人數2458人的92.19%,在園(學前班)幼兒323人。鎮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5個。鎮衛生院1所,病床6張,村衛生機構9個,病床17張,醫務人員30人。
永固鎮下轄村: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