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谷,正月十四“高臺”進城表演已經成了每年春節的一個固定節目,似乎看不上“高臺”當地人的這個年過的就不怎么像年了。長期以來,當地流傳著安遠鎮和盤安鎮的兩種風格的“高臺”。由于盤安鎮屬于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所以這里“高臺”的風格受長安文化的熏陶,多以《西廂記》《西游記》《八仙過!返任膽驗橹鳌6策h鎮則是大宋和西夏展開拉鋸戰的必爭之地,所以“高臺”造型偏向《楊家將》《隋唐演義》等武戲。
甘谷嗩吶
甘谷歷史悠久,早在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縣,為中國最早建縣之地,被譽為“華夏第一縣”。而作為甘谷民俗民間文化的嗩吶,以羲里秦鄉為特征,尤其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積淀,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渭水流域民間文化活動中,以其粗獷的性格,高昂的旋律,獨特的風韻,多采的曲牌,成為黃土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甘谷扇鼓
甘谷扇鼓作為人民群眾喜愛的樂器,之所以在甘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甘谷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關系。據《甘谷縣志》記載,甘谷是全國最早建縣之地,被譽為華夏第一縣。早在新石器時代,甘谷就是渭河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此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扇鼓如同師傳徒、父傳子、子傳孫一樣,一直傳到了現在,成為人們群眾驅邪、希望吉祥如意,國泰民安的主要表現形式。
甘谷扇鼓早期以祭祀曲調為主。相傳在古代,甘谷有一位員外,女兒叫梅香,長得滿目清秀,美麗動人,“二八”之后,為梅香說媒者絡繹不絕,可梅香偏偏愛上了為她家經常打工的農民黃大臘,他們常常偷偷在后花園、田野里相會,很快墜入了愛河,達到了如膠似漆,一日不見如三秋的地步,可老員外知古不化,堅決反對這門門不當,戶不對的親事,囚禁了女兒,趕走了黃大臘,一對青年男女被逼無奈,私奔他鄉,氣急敗壞的員外立即派人分三路搜尋,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尋找,終于在一座破廟里找到了他們,一頓飽打拆散了這對鴛鴦,最后雙雙投河自盡,從而演繹了一曲梁山泊與祝英臺的愛情悲劇。員外在悲痛之后,在他們自盡的地方,設立了道場,請來了一支扇鼓隊,高奏祭祀曲,為他們泣血招魂,從此扇鼓成為甘谷縣祭祀活動的主要器樂,流傳了下來。
扇鼓制作工藝極其考究,它由扇面、扇圈、扇環、扇椎4部分組成,扇圈古代多為銅圈,現在多為鐵圈;扇面則以上等羊皮為材料,以民間百姓掙羅兒的方式制作;扇環作為配器,由三個半圓形梅花圖案構成,以鋼筋鍛打而成;鼓椎里為荊條,外以羊皮粘之。
扇鼓是粗獷豪放的,她雖然流傳于民間,但鼓聲具有明顯的號召力,鼓聲一起,農民們就要同時左手執鼓,右手拿椎,一邊打鼓,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形成了歌聲鼓聲相互交織,鼓聲歌聲節奏合一,唱中夾話白,呼中有人應的獨特風格。每年春節、二月十九、三月八、七月會,便是扇鼓的天下,在甘谷凡是有喜慶活動,就有扇鼓參加,整個會場扇鼓聲聲,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好一幅萬民同樂的流動畫卷!
甘谷道情
道情古代也稱為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一種說唱藝術。唐朝《續仙傳》記載:“藍采和手持拍板(簡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边@可能是對早期道情的最具體的描寫。唐朝中期時,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愛中國傳統的道教并將它奉為國教,一時道教大興。唐玄宗為了表達對道教的推崇,還與道教理論創始人老子李耳,續起了家譜并親切地稱老子為自己的遠古祖先。甘谷道情歷史淵源已不可考,但從十六國時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聲燕樂音階的特征來看,它的形成也應在十六國時期的西秦王朝,后經歷代藝人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傳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甘谷道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同時又借鑒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顯的同時,彌補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獨有藝術。
甘谷道情的唱詞有古老的傳統道情,也有歌唱者自己制作的新唱詞,還有演唱藝人隨口隨唱、現場自編自唱的歌詞。甘谷道情是一種說唱音樂形式,藝人手持漁鼓、簡板、盤腿而坐,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形式上以一人演唱為主,亦有一唱眾和的形式。受現代生活娛樂方式的沖擊,甘谷道情的生存環境逐漸縮小,F有藝人,大多年齡偏大,部分藝人離世,使曲牌、唱腔不斷失傳,已瀕臨滅絕。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