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甘谷縣--天水市甘谷縣美景尋蹤

時間:2015-11-23 08:48:3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改為伏羌縣,明、清兩代沿用。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伏羌縣為甘谷縣。

1949年8月5日,甘谷縣解放,縣委、縣政府設于城內東大街。

1958年甘谷縣并入武山縣,1962年1月分治,恢復了甘谷縣,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

甘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處東經104°58′至105°31′,北緯34°31′至35°03′之間,東鄰秦安縣、麥積區,南接秦州區、禮縣,西與武山縣接壤,北與通渭縣相連。全縣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49公里,總面積1572.6平方公里。

自然氣候

甘谷屬黃土高原地區,渭河由西向東橫貫全縣,境內長度41.6公里。南部山區為秦嶺山脈西延,北部山區為六盤山余脈,境內梁、峁、溝、壑起伏縱橫,灣、坪、川、灘交錯如棋。渭河兩岸為沖積小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種植,是全縣主要農業經濟區,也是全縣工商服務業集中地,素有“金腰帶”之稱。全縣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鎮覺皇寺村東),最高2716米(古坡鄉大條梁),相對高差1488米。

甘谷縣地處大陸腹地,屬東亞季風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征為四季分明,冬干夏濕,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熱無酷暑,冬冷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氣溫25.4℃,最低(1月)月均氣溫-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極不均勻,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較多。全年日照2350小時左右,日照率約50%,無霜期190天左右。

旅游景區

甘谷縣歷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縣,迄今已有2695年的歷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清初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等名人先賢的生息之地。縣內文物古跡眾多,僅新石器時期的文物古跡就有11處,古墓葬18處,國家一級珍貴文物人面鯢魚瓶、以及被列為“四大漢簡”之一的甘保漢簡、唐三彩鳳首壺圖案分別搬上郵票煙標。遐爾聞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縣城西2.5公里處,始建于北魏時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此外,華蓋寺石窟、天門山、蔡家寺、姜維墓、古風臺、鞏建豐紀念館、尖山寺森林公園等,已成為新的旅游景點。

華蓋寺

華蓋寺石窟,位于甘谷縣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東。因山頂綠草如茵,恰似一頂紅教僧帽,戴在狀如圓柱的紅色懸崖之上,故當地人叫它喇嘛帽頂。又因山勢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紅縵綠頂的華蓋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參差錯落,狀如蜂房故稱華蓋洞。

華蓋寺,西接朱山,紅斷晚霞;北臨渭水,綠波縈回;南依秦嶺,空凌險絕。山下定天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勝境,是為佛家習禪,道家演道的理想處所。

華蓋寺現存可騙號的洞窟18個,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個內容,占主導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個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個,還有福綠壽三星的三個精美頭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個塑像的四分之三。從塑像組合上看,除無量殿、玉皇洞為群塑,孔子洞、伏羲、靈官洞為單體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畫的繪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現基本一致,除無量殿和釋迦洞有故事畫外,其它均是在左右兩壁繪單俱物畫,窟頂為圓光扇面或書畫。

華蓋寺石窟開鑿于泰定年間。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許多寺院被改為道觀。明清時期三教合流的現象非常普遍,盡管大像山是以唐代為主的佛教場所,但在明清時除大佛高大而幸存外,其余石窟全部改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時期的大像山、顯龍洞、華蓋寺都是以道教為主。只不過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壞,唯有華蓋寺石窟的塑像因地處避境而幸存。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