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寺
蔡家寺在甘肅甘谷縣東北渭水峪火車站(隴海線)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級臺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達山頂。據清乾隆《伏羌縣志》(甘谷舊名伏羌)記載,寺廟建于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時有村,縣志語焉不詳,實難詳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顧名思義,村人大率當為蔡姓,就像河對岸斜對的蔣家寺村,其村民多為蔣姓一樣,然而,蔡家寺村從來不聞有過蔡姓之人。這一點,至遲在清乾隆年間,就已引起出身于該村的詩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遜乙,號椒園。筆者今尚存有其《椒園詩鈔》謄稿一卷,其詩多經其師臨洮吳鎮與無錫楊芳燦等評定。
作為佛教廟宇的蔡家寺,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瑯,在甘谷縣內,不論其宗教環境、建筑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僅次于大像山,但卻有著自己的特點。大像山是個釋道二教雜陳的所在,而蔡家寺卻是一處甚為規格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經樓與經板之珍。更無論寺內匾額、楹聯及銘文,多為邑名士潘欽岳(清初)、何鴻吉(民國)所撰所書,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呢,有意者何不前往一游,相信你一定大有所獲!
姜維墓
今甘肅甘谷縣六峰鄉姜家莊世傳為姜維故里,有姜維衣冠冢。傳說姜維兵變被殺后,暴尸原野,魏派專人監視,不得掩葬。隨從設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鄉人民非常悲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別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稱。
姜維墓位于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村南將軍嶺靴子坪上,距縣城東5公里,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1997年甘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姜維,字伯約,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人。是甘肅早期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姜維逝世后,忠骨埋于四川,但故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大將軍,在距縣城東5公里的姜家莊的將軍嶺上,修建了占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姜維衣冠冢和姜維紀念館,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寫了 “姜維故里”碑。千百年來,姜維孝感天地、氣貫長虹的高貴品質,啟迪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兒女。每逢姜維誕辰,故鄉人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為了弘揚“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的姜維精神,充分發揮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文化宣傳、審美教育、旅游觀賞等各項功能。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宣傳、文化、教育等部門和屬地鄉鎮黨委政府均把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納入工作規劃之中,從設施建設、活動建設和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加強了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真正發揮了該基地啟迪愛國意識、激發建設熱情、灌輸民族精神、營造和諧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等多項功能,在縣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懸崖大像
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 ,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后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千多年。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后,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專款進行維修。2001年該石窟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