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舊唐書·李軌傳》載:李軌原為隋鷹楊府司馬。隋大業(yè)末薛舉起兵金城時,即于同郡曹珍、關謹、梁碩、安修仁等謀,共舉李軌為主。“軌令修仁夜率諸胡入內苑城,建旗大呼,軌于郭下聚眾應之,執(zhí)縛隋虎賁郎將謝統(tǒng)師、郡丞韋士政。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初,突厥曷娑那可汗率眾內屬,遺弟闕達度闕設領部落在會寧(今甘肅靖遠)川中,有二千余騎。至是,自稱可汗,來降于(李)軌。
李氏為涼州漢人。梁氏來源有三:漢代有武威太守梁統(tǒng),漢人;十六國時休屠各人成七兒等起兵共推梁貴為盟主,此梁貴為休屠保人;另外,在羌人中也有梁姓。休屠各人從西漢以來一直活動于馬城河流域,民勤縣為其主要生活場所。
安姓的族別為西域胡。安修仁“夜率諸胡入內苑城”,“諸胡種落繁盛”,是這次起兵的主要力量,可見當時西域胡人涼州人數(shù)眾多。安修仁之兄安興貴在唐李淵面前自稱是“涼州奕代豪望”,這可能不假,但考其原籍,實為西域昭武九姓中這安國人。
自西漢張騫能西域,西域各國人來中原者絡繹不絕。漢朝政府為了接待來往的西域人,沿路設置郵傳、亭站,以傳遞信息,供應住宿。由于來人數(shù)太多,朝廷迎接不暇,后來命令西域來使先在酒杯郡縣“待詔”、“候旨”,分批入京。每當?shù)弁醺妫性l(fā)生事變等情況出現(xiàn)時,“待詔”者就更多年留在河西各地,長者達十年之久。這些人長期留住,川資耗盡,或因其他原因既不能入京,又無力返回原籍,就在河西留居下來,成為河西人。安興貴自稱是“奕代豪望”,或源于此。當時的西域使者,大都伴有大批商隊。商人無力回國而留居涼州者亦不少。河西的石、康、何、史、曹、穆、朱姓,大多與此有關。清代武威人張澍寫過“石工安民為武威人考》,提出著名石刻家安民、安宏、安仁祚、安懷玉、安文璨、安文晟、安璨、安亮、安民師、安永年、安敏、安廷年等,大多數(shù)是武威人,可見安氏在武威有一定勢力。
過去,大壩文化學校西南有幾家姓安的居民。解放前安家大門上刻有“武陵望族”四字,村教師羅可久題寫,恐怕是附會。涼州安氏歷時久遠。隋、唐時期涼州西域胡人大增,與突厥人進入河西有關。
突厥曷娑那可汗,即西突厥處羅可汗。據(jù)《隋書·煬帝紀》:大業(yè)七年(611)十二月來朝。隋煬帝令武威太守樊子蓋應接,同時來朝者還有高昌王。次年,隋分曷娑那可汗之眾為三部,使其弟闕達度設將贏弱萬余口,央于會寧。后來,煬帝還派裴矩親往安集。闕達度設被安置于會寧,當時先于李軌起兵者有金城薛舉,金城與會寧距離很近,闕達度設不降金城薛舉,而降李軌。說明此部已有大批人從靖遠川逐年沿騰格里沙漠南緣遷至馬城河下游綠洲一帶。
李軌依靠當?shù)馗髯迦嗣穹纯顾宄那榫w起兵,一年之內,由河西大涼王稱帝,置百官,今民勤屬其所轄。唐武德二年(619),唐高祖李淵派安興貴招慰李軌,勸李軌說:“涼州避遠,人物凋殘,勝兵雖余十萬,開地不過千稱臣于唐。但是,李軌不聽,興貴與安修仁引諸胡眾圍攻李軌、被擒,涼州地區(qū)統(tǒng)一于唐。
唐武德初,因隋末州郡繁雜,李淵改郡為州,太守度抵消刺史。“其緣邊鎮(zhèn)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tǒng)軍戎(即軍政合一)。至武德七年(624),始令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隴右如故。又于邊境置節(jié)度、經(jīng)略使,統(tǒng)少數(shù)民族。河西節(jié)度使治涼州,統(tǒng)河西諸軍(包括守捉)。敘述唐代沿革,不能不分清前后變化。
武德二年,唐擁有武威郡,改為涼州,因其屬邊緣之地,置總管府,高祖曾以隋降臣楊恭仁為涼州總管。楊“深悉羌胡情偽,推心馭下”,各族人民悅服。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貞現(xiàn)初,李大亮“出為涼州督。
涼州都督府和涼州概不同,轄境也不一樣。涼州都督府治涼州,是軍政結合的機構,督?jīng)觥⒚C、甘、沙、瓜、伊、芳、文八州。而涼州刺史僅領姑臧、昌松、番禾三縣,后又增神烏縣。
谷水下游之豬野。但《新唐書·地理志》四則抵消:涼州中都督府“西北五百里有白亭軍,本白亭守捉,天寶十四載(755)為軍”。又記:姑臧“北八十里有明威戍。西北百十里有武安戍。有武興鹽池,黛眉鹽池”。從里程觀察,明威戍并在今民勤地界,白亭軍更是民勤縣的地方。
《元和郡縣圖志》隴右道涼州條記:“白亭軍,涼州西北三千進而”。姑臧縣條下又記:“白亭軍在縣北三百里馬城河東岸是原白亭守捉的治所,非白亭軍的治所。這是開元二十一年涼州都督府下屬的情況。這年,改涼州都督府為河西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統(tǒng)赤水等八軍,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其中的白亭守捉仍在涼州城北三百里,非五百里。據(jù)《舊唐書·郭元振傳》記:郭于“大足元年(701)遷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先是涼州封界南北不過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頻歲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峽口置和戎城,北界磧中置白亭軍,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虜不復更至城下。……在涼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大足元年以前,涼州南北有過四百里,南有吐蕃,北有突厥,州城不時受到襲擾,何能建軍事機構于“北五百里”?而且涼州北三百里外就不是涼州所管。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