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岷縣共轄18個鄉鎮,310個村(社區)。其中9個鎮、9個鄉,分別為:岷陽鎮、蒲麻鎮、西寨鎮、梅川鎮、西江鎮、閭井鎮、十里鎮、茶埠鎮、中寨鎮、清水鄉、馬塢鄉、寺溝鄉、麻子川鄉、秦許鄉、禾馱鄉、維新鄉、申都鄉、鎖龍鄉。
岷縣,位于甘肅省南部,洮河中游,地處青藏高原東麓與西秦嶺隴南山地接壤區,是定西、天水、隴南、甘南的幾何中心;地處東徑103°41′29″-104°59′23″,北緯34°07′34″-34°45′45″。西北與臨潭、卓尼、迭部三縣相鄰;東北和漳縣、武山接壤;東南與宕昌、禮縣毗鄰,地處甘南高原東緣與隴中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接壤區,在甘肅地理單元上劃歸甘肅洮岷區。全縣總面積3578平方公里。
岷縣氣候屬于溫帶半濕潤向高寒濕潤氣候過渡帶,高寒陰濕,植被覆蓋很好,年平均氣溫為5.5℃,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16℃,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6.9℃;年降水量為635mm,雨水集中在7~9月;年無霜期123天,平均相對濕度68%,平均日照時數2214.9小時。
地質構造
岷縣屬西秦嶺地槽皺系的北支秦嶺海西褶皺帶。經歷了中生代的
燕山運動隆起和新生代的喜馬拉雅山運動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的格局。其巖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陸交相互層的灰巖、砂巖、泥炭、泥巖為主。在縣西南部有新生代第三紀的紅色巖層以及第四紀的黃土。黃土以洮河域為深厚。岷峨山、莫遮及閭井鎮下草地出露的花崗巖為印支運動的侵入巖。
地層巖石
岷縣境內地層,從晚古生代泥盆紀中期開始至新生代第四紀,均有出露。中生代缺失白堊紀。除第三紀和侏羅紀分別屬于大陸山麓相和內陸湖沼相沉積外,其它各紀地層均屬濱、淺海相沉積、變質程度較淺。侏羅紀以前的地層均為淺變質的板巖、砂巖、灰巖等。僅在浸入體的邊緣和斷裂帶的兩側有接觸變質的黑云母片巖、絹片巖、千枚巖和角巖以及動力變質的糜棱巖、角礫巖、壓磷巖等。侏羅紀以前的部分地層受侵入巖和斷裂構造的影響,有一定程度的破壞。第三紀地層分布于斷層東北地區。三迭紀地層僅在斷層西南有出露。縣內地質分層巖、巖石兩大部分。
特征
岷縣地貌屬高原形態,西秦嶺北支褶皺帶。全縣山地占88.8%,南有長江、黃河分水的岷峨山、大拉梁;北有洮河、渭河分水的木寨嶺、嶺羅山。全境山嶺起伏,河流縱橫,氣勢壯觀。
類型
①侵蝕切割山區:主要分布在洮河流域及蒲麻河、湫山河、閭井河上游等區,海拔較高,山勢陡峻,溝谷深,淺切割,中度侵蝕。相對高差在400—1000米之間。山坡為沉積、殘積及第四紀薄層風積黃土覆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山脊巖體裸露,溝地少階地,氣溫低,溫潤垂直帶明顯。植被以高山草甸,針、闊葉混交井為主。林、牧資源豐富。
②高原形態山區:主要分布在班哈山以東至馬塢廣闊地帶及迭藏河上游,海拔2800左右,地形起伏較緩,山勢低緩渾圓,相對高差400米左右。山間有盆地、灘地、植被完好,以沼澤、草甸沼澤、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等為主。氣溫低而濕潤,有發展牧業的良好前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