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2年)始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水經注》、《后漢書•西羌傳》)。狄道即今臨洮縣,今定西地區全境均轄于隴西郡。隴西郡因其郡治位于“隴水”、“隴坻”之西,故名“隴西”(《水經注》并引東漢應劭注)。隴西郡為今甘肅省最早的建署之一也是今定西地區設郡之始。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50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秦朝的疆域“西至臨洮羌中”(《史記秦始皇本紀》),臨洮即今岷縣,羌中即今甘南。臨洮縣為今岷縣境內設縣之始。
秦始皇于統一后采取了一系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當時,今定西地區地域仍屬隴西郡轄,郡治狄道。隴西郡轄狄道(治今臨洮)、枹罕(治今昔對比天水)、下辨(治今成縣)、西(治今西和、禮縣境內)7縣。
秦亡漢興,漢承秦制。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得隴西郡地。新設安故(治今臨洮縣南安下川)、氐道(今禮縣西北)、首陽(治今渭源)、原道(轄今隴西東部與武山縣)予道(今岷縣西南)羌道(治宕昌及舟曲境內)、襄武(治今隴西)、大夏(治今廣河)。
隴西郡轄縣包括原秦置狄道、氐道、臨洮、羌道西上邽及新置的大夏、安故、首陽、襄武予通共轄11縣,設有“鐵官”、“鹽官”專事鐵鹽經營。于臨洮縣設南部都尉管理羌戎等少數民族。首陽縣是今渭源縣設縣之始,襄武縣是今隴西境內最早設的第二個縣。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隴西郡分劃出東北部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轄有隴山以西的平襄、阿陽(治今靜寧南)、街泉(治今莊浪東)、隴縣(治今大隴山西)、清水(治今清水)、略陽道、戎邑道、綿諸道、罕稈、蘭干、望桓(今天水)、冀縣(治今甘谷)、原道(轄今隴西東及武山縣)、勇士(轄今榆中、定西、治今榆中縣青城鄉),本捷共16縣。設騎都尉于原道縣密艾亭,并設屬國都尉于勇士縣滿福(治今定西縣巉口鎮),管理歸附漢朝的匈奴等少數民族事務。又設“秦亭”于隴山西面以聯系“隴關”,便利郵置。平襄縣為今通渭縣境內設縣之始,天水郡屬國都尉治滿福為今定西縣有建置之始。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設13個刺史州部),每部州設刺史一員,巡行郡國,督察地方官吏和豪強。隴西、天水二郡隸屬涼州刺史部轄。
王莽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變更郡縣名稱,改隴西郡為厭戎,狄道為“操虜”、氐道為“亭道”、予道為“德道”、大夏為“順夏”、襄武為“相桓”、西縣為“西治”;改天水郡為“填(鎮)戎”、平襄為“平相”、戎邑道為“填(鎮)戎亭”、望桓為“望亭”、冀縣為“冀治”、勇士為“紀德”、清水為“識睦”、蘭干為“蘭盾”。
劉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成紀人隗囂等起兵于天水郡成紀縣,攻下郡治平襄,繼而占領隴西、金城等郡,建立割據政權。
東漢三國時期(公元25—265年):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恢復王莽所改郡縣之名。建置由原郡縣二級改為移治州、郡縣三級。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劉秀蕩平隗囂割據政權,隴西、天水二郡歸漢。涼州刺史部駐隴西縣(今張家川)、隴西、天水二郡乃屬于涼州刺史部轄。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平襄移治冀縣(今甘谷),并將原轄于隴西郡的上邽縣劃歸天水郡轄。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從襄武縣南部移置鄣縣(今漳縣)。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州刺史為州牧,將原郡縣二級改為州、郡、縣三級制。漢獻帝建安中期(196—220)從漢陽郡移置南安郡。
隴西郡治狄道轄十一縣:狄道、安故、氐道、首陽、大夏、襄武、臨洮、枹罕、白石、鄣、河關(在今臨夏境積石山縣)。襄武縣有五雞聚、臨洮縣境內有洮河流域索西城,建初二年(公元77年)筑,徙(南部都尉駐此),又有望曲谷(臨洮西南部)龍桑城(在臨洮東北)。漢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三月又因羌漢戰爭,將隴西郡治由狄道遷于襄武縣。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秋,隴西郡治復還狄道。襄武作為隴西郡治歷14年。
南安郡,治原道縣(今隴西東南),領3縣:原道、新興(今漳縣、武山境內)、中陶(今隴西東南、漳縣境內)。
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漢陽郡轄13縣,其中平襄(治今通渭)、勇士(轄今定西縣北部)、原道(轄今隴西縣東部及定西縣東南部)、顯親(治今秦安縣金城鄉)、成紀(治今靜寧縣李店鄉)四縣地轄今定西地區北部地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