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郡(太平真君六年即445年置治今岷縣)領赤水(在今岷縣境內梅川一帶)、石門(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縣石門鄉)、龍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縣西北古城一帶)3縣洪和郡(治今臨潭)領水池(太平真君四年即447年置)、蕈州(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即474年置,北二縣均在今卓尼與渭源交界的洮河流域)3縣。此3郡轄于河州(治枹罕,今臨夏)。
北魏孝莊帝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隴西),所轄3郡:隴西郡領襄武、首陽(今渭源)2縣;南安陽郡治桓道,領桓道(在今隴西東南)、中陶(在今漳縣、武山境內)2縣,廣寧郡(在今漳縣境內)領彰縣、新興2縣(均在今漳縣、武山境內)。今通渭、定西二縣之地為北魏秦州的北部。
西魏時期(535年—557年),今定西地區為西魏的西南邊疆,屬3州4郡的轄地:河州治枹罕。轄區武始郡(治今臨洮北),轄區相當今臨洮定西一帶。渭州轄隴西郡州郡并治襄武(今隴西),廣寧郡(治今漳縣境內)轄區相當于今隴西、通渭、漳縣一帶。西魏文帝大統十年(544年)置岷州并同和郡改原臨洮縣為溢樂縣,州郡同治于溢樂縣(今岷縣),因境內有岷山,故名岷州。轄區相當規模于今岷縣、宕昌一帶。大統十五年(551年)改首陽為渭源縣,境內曾設置渭源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罷。
北周時期(557—580年),在今定西地區的建置基本因襲西魏舊制。
河州轄武始郡,領狄道縣。渭州轄2郡:隴西郡領襄武、渭源2縣;南安郡領彰縣及原桓道縣地(今隴西縣東部)。岷州轄5郡:同和郡領溢樂、水池2縣;川郡領基城縣;洪和郡領當夷縣;博陵領博夷、寧人2縣;洮城郡領和政縣。在今通渭縣境內設交州,轄安陽郡,領安陽、烏水2縣。
隋朝時期(581—907年):隋朝(581—618年),今定西地區為隴西、會寧、金城、臨洮4郡轄地。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罷隴西、臨洮、渭源3郡。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渭州、岷州,復置隴西、臨洮2郡。隴西郡治襄武(今隴西),領襄武、隴西、鄣縣、渭源、長川(治今秦安縣北)5縣,今通渭縣地為隴西郡長川縣轄地。今定西縣為會寧郡轄地。狄道縣(今臨洮)轄于金城郡(今蘭州),改西魏溢樂縣復為臨洮縣(今岷縣)轄于臨洮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原南安郡,移武陽縣屬渭州,開皇八年(588年)改武陽縣為隴西縣。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改臨洮郡置岷州,復溢樂縣名并為州治。于岷州境內置和政、當夷2縣。
唐朝時期(618年)得置渭州,治襄武,襄武領隴西、渭源、鄣縣4縣。今通渭、定西二縣為渭州北部地域。唐玄宗于寶初年(742—751年)劃蘭州屬狄道縣,置臨州,治狄道,并置安(長)樂縣(在今臨洮、康樂境內)。天寶元年(742年)改隨置岷州為和政郡。肅宗乾元元后(758年)復置岷州,領溢樂(今岷縣)、右川、和政(均在今岷縣境內)3縣。
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后,吐蕃勢力漸強,乘機侵入隴右。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代宗寶應元年至二年(762—763年)臨州、渭州相繼陷于吐蕃。在300多年的歷史時期今定西地區為吐蕃占據,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間復歸中央王朝統屬。
宋、金時期(960—1234年): 北宋時期(960—1127年)實行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建置,縣下轄有城、寨、堡。縣、寨時有升降;寨、堡時有升降及罷廢。
宋仁宗皇右四年(1052年),因唐末渭州陷于吐蕃后將渭州移置于平涼(今平涼),遂以原渭州地置“古渭寨”(今隴西),屬秦州(今天水)轄。
北宋時期,今定西地區地域北部為宋與西夏的交界地帶,全境先轄于秦鳳路,后屬于熙河(蘭會)路。
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寧元年(1068年)開始著手開拓熙(州)、河(州)的部署,命王韶至秦州沿渭開何西開拓,設市易司于古渭寨。由于軍事的需要,自熙寧元年(1068年)至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年)在今定西地區境內修筑了許多城、寨、堡。熙寧四年(1071年),王韶于狄道筑“武勝城”,初名“武勝軍”,后改為“鎮洮軍”。熙寧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為通遠軍,同年于鎮洮軍置熙州(今臨洮),熙寧六年(1073年)收復岷州(今岷縣),遂建置熙河路,轄熙、河、洮,岷、疊、宕等州及通遠軍(鞏州)。
秦鳳路(治鳳州;在今陜西鳳縣境內)所轄的會州治敷文縣(今靖遠),領1城1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