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為州牧,郡縣更為州、郡縣三級制,安增設南安郡(在隴西縣境內)、轄豲道在今武山境內、中陶(在今隴西、漳縣境內)3縣。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65年)曹魏分全國為13州,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由雍州(治長安)移置秦州。今定西地區地域轄于秦州,當時秦州轄隴西(治襄武)、南安(治豲道)、漢陽(即天水郡,治冀縣)、廣魏(治臨渭、今秦安縣東南)4郡。
隴西郡治襄武縣轄襄武、狄道、臨洮、鄣縣、首陽、安故、大夏、氐道、河關(治今各石山縣)9縣。南安郡治原道。轄原道、新興、中陶3縣。
漢陽郡(即天水郡)治冀縣轄冀縣、顯欒(在今通渭東、秦安西,治今秦安縣金城鄉)、成紀(在今靜寧縣李店鄉),西縣、上邽、新陽6縣。廣魏郡,治臨渭。轄平襄(今通渭)等5縣。
由于魏蜀相爭,曹魏在隴西郡轄地屯兵駐軍,與蜀漢進行拉鋸戰。
西晉時期(265—316年):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隴西、南安、天水、略陽(由三國時曹魏廣魏郡改置)武都及涼州金城郡,梁州陰平郡合7郡置秦州治冀縣。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秦州并入雍州治長安(今西安)。太康七年,復置秦州,移治上邽(今天水)。
隴西郡(國)治襄武。轄襄武、首陽、臨洮、狄道4縣;南安郡治原道轄豲道,新興、陶三縣;平襄縣轄于略陽郡(治臨渭)。
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0年—299年),新設狄道郡屬秦州,治狄。轄原隴西郡的狄道、臨洮、河關3縣,新置洮陽、遂平、武街(治今臨洮窯店)、始興、 第五、真仇6縣。狄道郡共轄9縣。
此時隴西郡僅轄襄武、首陽二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7年—420年)今定西地區先后為前涼、后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等分裂割據政權所控制,由于當時戰爭頻繁,建置更替,遂使領屬亦很紊亂。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隴西太守當勛、南安太守楊韜歸降匈奴族劉曜建立的前趙(都長安),前涼主張茂(都姑藏,今武威)遣將陳珍率羌、氐之眾擊敗前趙劉矅,克復南安郡隸于河州(治枹罕)。
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6—334年),前涼主張駿盡有隴西郡地,派秦州刺史王翟鎮守隴西,后隴西人李儼殺大姓彭姚,自立隴右。前涼主張玄靚(335—362年)遣牛霸討伐李儼,隴西郡復歸前涼,仍隸秦州。
氐族符健建秦(351—394年)都長安。東晉太和二年(367年),前秦主符堅遣蔣登率兵5萬,奪取隴西、南安二郡,以要衡為隴西太守,祖珍為南安太守。
前秦置河州治枹罕,轄3郡:隴西郡治襄武,領3縣;武始郡治狄道領1縣、南安郡治原道,領3縣。今定西地區地城為前秦所轄區。
匈奴族石勒建后趙(319—350)都襄國(治今河北邢臺),置秦州,隴西、南安二郡轄于秦州。今定西地區地城為后趙所轄。
羌族姚萇建功立業后秦(公元384—417年),隴西、南安、武始3郡轄于雍州(治長安)。
鮮卑族乞伏國仁建西秦(385年—431年),都苑川(在今榆中境內)。置秦州(在今榆中境內),大夏、武始(治今臨洮)、安固(治今臨洮南部)、隴西(治今隴西)、南安(治今隴西東)等郡轄區于秦州,郡縣時有興廢。今定西地區地域轄于秦州。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今定西地區為北魏、北固統治地域之一。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中陶、祿部二縣(均在今漳縣、武山境內),地歸襄武縣轄。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846年),分全國為38州。今定西地區地域為秦州、河州二州的轄的。隴西郡,治襄武。領襄武、首陽(治今渭源)2縣。南安陽郡治桓道領桓道、新興(轄今隴西、漳縣、武山部分地域)2縣,此二郡轄于渭州。
武始郡,治勇田縣,(在今臨洮縣北部)領勇田(太平真君八年即447年置)、狄道、陽素(在今臨洮境內)3縣。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