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武威市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特困群體救助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各項救助制度,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扎實有效地推進特困群體救助工作,讓特困群體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十二五期間,全市各項社會救助支出25.43億元,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一
為推進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落實,武威市委、市政府出臺《農村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實施方案》,從生活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援助、法律援助和安全保護、精神慰藉7個方面明確了具體救助措施、責任單位和時間進度。市委書記火榮貴要求,對特殊群體,要特殊關愛,實施方案內容要具體、可操作,保證見到實效,使特殊困難群體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2014年8月,古浪縣大靖鎮長城村村民邸某反映自己年事已高,兒子兒媳智力殘疾,無力撫養孫子,請求將孫子安置在市社會福利院救助撫養。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要求有關部門對邸某反映情況調查了解,及時將其孫子安排入住市社會福利院救助撫養。
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兒童福利工作,出臺《關于做好全市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工作的意見》,從總體要求、目標任務、主要措施和強化保障等四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救助制度,健全了工作機制,強化了各級責任。爭取項目,加大投入,建成獨立兒童福利院1所、兒童部3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站3所,未成年人保護機構1所,保障孤兒1234名,集中撫養天祝、古浪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重度殘疾兒童260名,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0156人次。
武威市兒童福利院在加強管理和集中撫育工作中,形成了“123456”的撫育服務模式,即填好一張信息采集卡,開辟市、縣兩條就醫“綠色通道”,建立管理、醫療和康復三套檔案資料,采用主管院長不定期抽查、救助科長每周兩次檢查、醫務室大夫對患病兒童跟蹤檢查、護理部主任隨時檢查四種查房手段,實行五個就餐時段,制定入院、日常護理、醫療康復、安全防護和應急等六項撫養制度,切實保障了孤殘兒童這一最弱小、最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使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健康幸福成長。
為提升殘疾人生活質量,武威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殘疾人實行集中供養的意見》,從集中供養范圍、集中供養機構、集中供養計劃及任務分解、集中供養程序、供養人員待遇、經費保障、工作職責等七個方面作了明確要求,對全市符合條件有集中供養意愿的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殘疾人集中供養。同時,結合精準扶貧三年脫貧規劃,進一步織密編實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殘疾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及精神障礙患者等農村特殊困難群體求助有依托、受助能及時的安全網,使他們更多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及社會的關懷。
涼州區新華鄉高度重視特困群體生產生活,認真核實特困對象,共計摸排留守兒童49人,留守空巢老人188人,留守婦女6人,其他困難群體45人,分類對待,因人施救。涼州區新華鄉徐莊村一組司某因精神殘疾,一子患先天性心臟病,其住房成為危房,家庭經濟狀況很十分困難,自己無力修建,鄉政府主動出面聯系施工隊,在原址修建了50平方米磚混房屋。搬進新居的司某妻子激動地說:“謝謝黨的好政策,還是政府關心我們這些殘疾家庭。”周圍的群眾也稱贊:“如果不是黨的政策好,司家人就無法活下去了。”
二
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定期聽取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專題匯報,及時研究部署低保工作。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鄉低保工作的意見》《城鄉低保投訴舉報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把規范救助政策、審核審批、民主評議、公開公示、資金發放、動態監管作為工作手段,把嚴格落實政策、嚴格把好關口、嚴格執行程序、嚴格責任紀律作為工作要求,著力推進“陽光低保”。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實現了城鄉救助全覆蓋,做到了困難群體應救盡救、及時救助。
武威市按照“城鄉統籌、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總體思路,從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入手,切實完善救助體系,使城鄉低保工作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分類施保,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充分發揮了兜底保障作用。2011—2015年,城鄉低保連續5次提高保障標準,保障城市低保對象47201人,占全市非農業人口的7.65%;保障農村低保對象202420人,占全市農業人口的16.07%。
為有效解決因病返貧問題,武威市出臺了《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取消病種限制、全面啟動“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工作,及時解決困難群眾看病就醫方面的困難和問題。2013年,確定3家市級醫療機構和15家縣級醫療機構,在2012年對貧困縣貧困家庭7種重特大疾病患者提高醫療救助標準的基礎上,將救助范圍擴大到全市城鄉困難群眾,病種由7種擴大到26種。2015年,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擴大了救助范圍、病種,提高了救助標準。近5年,全市共救助城鄉醫療對象83.86萬人次,支出醫療救助金3億元。
武威市不斷健全救助機制、規范救助程序、創新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標準,及時有效的緩解了困難群眾因火災、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發性事件造成的臨時性生活困難問題,充分發揮了臨時救助制度的拾遺補闕作用。近5年,全市共救助城鄉居民臨時救助對象64192人次,支出臨時救助金4640.18萬元。
2011年,武威市啟動實施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的貧困農牧民移居川區“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對“下山入川”的困難群眾放寬救助條件,及時合理進行救助。市籌措資金,對天祝縣東坪鄉“下山入川”到華藏寺鎮南陽山片的99戶貧困群眾每戶給予500元的臨時生活救助、對天祝縣祁連鄉天山村向涼州區鄧馬營湖移民點“下山入川”的10戶五保對象每戶給予2000元的臨時生活救助,確保他們搬遷后生活穩定、生產發展。
三
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優待服務工作的意見》《武威市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武威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武威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實施方案》及《武威市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實施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養老工作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為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武威市將養老建設項目同城鄉融合發展、新農村建設、異地扶貧搬遷等項目有機結合,整合各方資源,興建養老服務設施,先后投入1.6億元,實施了武威市社會福利院成人樓、武威市第二福利院、涼州區中心敬老院、民勤縣老年公寓、民勤縣三雷養老院、古浪縣黃花灘綜合養老福利服務中心、城鄉日間照料中心等一批重大養老項目,極大改善了養老服務設施。同時,依據統籌城鄉基層黨建示范區實施方案,由組織、婦聯、公安、民政、財政、衛生等部門共同投入,建設52個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并設立52個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工作中,市上公益金使用重點向養老方面傾斜,重點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市、縣區福彩公益金60%以上用于養老建設。
目前,武威市建成各類養老機構368所,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0.4張。按照“保基本、兜底線”的要求,改擴建農村敬老院20所,入住“五保”老人1746人,人均年供養標準4660元,集中供養率16.83%;分散供養8626人,年均供養標準4134元。
武威市深入開展以“設施規范化、服務親情化、活動常態化、康復科學化、管理精細化、環境家園化、隊伍專業化”為主要內容的示范福利機構創建活動,市社會福利院和古浪縣社會福利院被省民政廳命名為全省示范社會福利機構。創建了3個全省示范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涼州區張義鎮敬老院、民勤縣蘇武敬老院、天祝縣岔口驛敬老院被省民政廳評定為全省“三星級”敬老院,涼州區發放鎮敬老院、涼州區武南鎮敬老院被省民政廳評定為“二星級”敬老院。全面落實對80歲、90歲、百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分別發放25元、60元、100元的高齡補貼。2012年以來,發放高齡補貼640多萬元,為1500多名60歲以上老人辦理了老年證。
武威市構建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發展居家養老便捷服務。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多方參與、多策并舉,先后建成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3個,農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05個。為城鄉留守、獨居老人創造一種相互幫助、消除孤獨、改變短時孤立無援的環境,達到子女安心、政府放心、老人開心的效果,為社會關心、鄰里互助、大家關愛老人開通一條敬老互助的通道。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原則,投資100萬元建成了涼州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確定了3家加盟服務企業,印制了一批面值5元、10元、20元、50元的優惠券,正在與定點醫院協商洽談服務老人憑借優惠券接受優先診治和部分藥費的減免優惠、服務老人的身份實名驗證和手機終端的訂購發放工作。民勤縣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正在試點建設中。
武威市支持社會力量對閑置的醫院、學校、廠房、農村集體用房進行整合和改造舉辦養老機構,在資本、場地、人員等方面降低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的準入門檻,通過積極申請國家、省財政資金扶持、本級福彩公益金補貼等形式,發展壯大民辦養老機構。目前,全市已建成民辦養老機構3所,在建民辦養老機構5所,累計安置社會化老人約2500人。武威市老年人服務中心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院12年來,先后為2100多名老人提供膳食供應、個人照料、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等日間托養服務,為180多名高齡失智失能老人提供愛心護理、臨終關懷等全方位服務。正在投資興建的養老機構4所,其中總投資5.6億元的武威市幸業養老中心項目,建設用地104.3畝,總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設置床位1000張,建設自理老人樓15幢,介護老人樓2幢,綜合服務樓6幢,項目已于2014年6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投資9322萬元,完成1幢綜合樓,1幢介護樓,5幢自理樓主體工程及部分裝飾裝修工程。2017年項目建成后,將極大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療養健身、養老護理、醫療康復、文化學習、休閑娛樂等多種服務需求,同時可輻射周邊地區養老需求。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