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焦點人物

減貧脫困與鄉村振興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義務——訪甘肅省三農問題研究會理事長張皓博

時間:2019-03-13 12:39:4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王爍彤點擊:

張皓博

 人物簡介:

 張皓博:男、漢族,1970 8 月出生,本科、民革黨員,現任甘肅省三農問題研究會理事長、民革甘肅省委員會委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農村調研部主任,曾擔任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西部辦公室主任、《百年潮》《市縣領導月刊》編輯。在甘肅業調研研究成果編輯出版《脫貧攻堅問題研究》《甘肅新型農業經營主題問題研究》《甘肅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問題研究》等,為省委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建言獻策。3 11 日上午,甘肅省三農問題研究會理事長接收了本報記者專訪。

 記者:“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今后兩年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請問您如何理解“三農問題”與“脫貧攻堅”的關系?

 張皓博:首先感謝新聞界朋友長期以來對甘肅省脫貧攻堅工作的關心與關注。眾所周知,“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之間的關系。而“脫貧攻堅”的目的就要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可以看出,“三農問題”與“脫貧攻堅”二者相輔相成又互為因果。

 記者:請您談一談甘肅省目前要減貧脫困,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張皓博: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省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人口逐年減少,但是要在 2020 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實現貧困人口脫貧,存在一定難度。一是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等惰性思想仍然存在。我走訪過一些農村,做過調研。“民不患貧而患不均”,比如,現在的貧困村都有幫扶單位,貧困戶都有幫扶干部,但是不同單位和不同干部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不同,造成了很多負面效應,很多貧困戶認為“別人得的多,自己得的少”。得了慰問金的貧困戶還想得到“大米、食用油”,得了“大米、食用油”的貧困戶還想得到慰問金,同時,好多貧困戶認為自己的幫扶干部不如別人的幫扶干部,入戶不提東西,就不高興,對幫扶干部的到來不僅不感恩,反而抱怨。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的一般農戶,更是心態不平衡,甚至有的專門和村委會作對。二是重基礎設施輕產業發展的現象比較普遍。做好扶貧攻堅關鍵有兩個,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一個是產業發展。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要穩住脫貧成果,農戶需要有持續的收入來源,但收入從哪里來,這就是一個問題。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縣(區)幫扶資金的力度加大,每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對于產業的扶持力度,卻遠沒有基礎設施的力度大。有的村實施“地扶貧搬遷”,整村搬遷過去后,甚至連面粉都要去采購,或者花兩三個小時到老村莊去種地。新農村后續產業嚴重脫節。三是在幫扶過程中,忽略了“扶志”和“扶智”。一些幫扶干部的確盡心盡力,每次入戶都帶慰問品,對于農戶的訴求積極想辦法解決。但往往都是遇到什么問題具體解決什么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忽略了“扶志”和“扶智”,沒有使幫助貧困戶重拾信心,沒有使貧困戶擁有一技之長,導致“脫貧”后又“返貧”。

 記者:既然目前還存在諸多困難,您對下一步脫貧有什么好的意見建議嗎?

 張皓博: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具有引領性,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 2012 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其實已經高度概括了如何實現脫貧,一是要有內生動力,這就是“志”,二是要有產業帶動,可以防止“返貧”,三是要有政策指導,可以堅定“信心”。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您如何理解鄉村振興以及您能不能給我們描繪一下您心目中的鄉村振興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張皓博:正如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明確指出,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為全面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說到鄉村振興的圖景,其實也沒有什么高大上的描述,就簡單四個字:安居樂業。我對這四個字有自己的解讀,“安”,就是農民可以待著住,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有了盼頭,就不會拋家棄子外出務工,就可以踏踏實實的留在農村;“居”,就是要有住所。國家實施的農村危舊房改造,以及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民居有定所,解決了后顧之憂,農民就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干”;“樂”就是要心情愉快,精神愉快,關心家鄉的發展,樂意參與家鄉的建設,對家鄉的發展充滿信心;“業”就是要有工作,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農民+合作社+公司”這種模式的推廣以及鄉村旅游的大力發展農民不僅解決了溫飽,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我相信,未來的農村都是大家積極向往的美麗家園,公共設施、公共服應有具有,環境優美、田園風光,這就我心目中的美麗鄉村。

 記者:您作為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您的的責任與義務是什么?

 張皓博:作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必須要學會研究,這是我的義務,那研究什么吶,重點應該是研究國情、省情,甚至是國際環境,多請教、多學習、多交流,才會集思廣益。“三農”問題在我國作為一個概念最初是在 20 90 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國家后來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制定了很多政策,出臺了很多辦法,它都是有延續性的,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那么作為一名研究者,你得去研究它,通過搜集大量一手資料,多調研、多考察、合理設計問卷等方式,統計分析,查準問題的癥結。問題有了,下一步就是想對策,建言獻策,這就是我的責任。要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要能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建議,要有實證案例說明,要有嚴謹的數據支撐,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以供參考。

 記者:非常感謝張皓博理事長今天給我們談了這么多關于減貧脫困與鄉村振興的想法,使我們有了全面的認識。

 最后,我們希望,張皓博理事長能夠帶領甘肅省三農問題研究會用真知灼見、真情實意為服務“三農”發展獻良策、辦實事,使研究會成為我省“三農”問題研究的重要陣地。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