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灣村的孩子們停止了奔跑玩耍,瞪大眼鏡看著停在村里的幾輛車,下來很多頭戴紅軍帽的年輕人,最顯眼的是他們胸前的照相機,手里的攝">
行走在九月的會寧,山梁溝壑上點綴著泛黃的綠意,會寧人已經開始迎接秋收。
周灣村的孩子們停止了奔跑玩耍,瞪大眼鏡看著停在村里的幾輛車,下來很多頭戴紅軍帽的年輕人,最顯眼的是他們胸前的照相機,手里的攝像機,他們迎著孩子們淳樸的笑臉走進村民家里。
9月20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媒體采訪團在中央網信辦、甘肅省委網信辦的組織下,向會師紀念塔敬獻花籃。他們走進會寧縣周灣村,來自全國60家媒體的記者們走訪村民,探尋這片紅色故土上的故事。
周灣村,位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韓家集鎮,是會寧鄉村的代表。
會寧有三張名片:“紅色圣地”、全國“狀元縣”、“全國貧困縣”。
第一張名片,“紅色圣地”。會寧是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的地方,現存的會寧三軍會師舊址、會師樓、紅軍總司令部、古樂樓、紅軍大學、聯歡會舊址、將帥碑林都是革命先輩艱苦卓絕奮斗的印記和寫照,是中國長征勝利的標志。
第二張名片,全國“狀元縣”。會寧曾是讓全國中學生佩服的“高考狀元縣” 。1995年5月28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播出了《甘肅有個“狀元縣”》后,這個甘肅黃土高原上的小縣城從此廣為人知,曾經30年間考出大學生5萬多人,平均每10戶有4名大學生,每年輸送大量的大學生進入社會,是甘肅省乃至西部大學生最多的地區,有“狀元之鄉”“高考狀元縣”的美稱。
第三張名片,“全國貧困縣”。會寧曾是讓甘肅人心痛,讓全國人民牽掛的“貧困縣”。2010年,曾經溫暖全國的“母親水窖”就在這里啟動,興建了849眼水窖以緩解這里的農村飲水問題。隨之被關注的也是貧困,從1986年,我國首次劃出273個國家貧困縣,到2012年,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全國貧困縣名單中,會寧縣一直入列。如今,會寧已經是甘肅省脫貧攻堅顯成效的重點地區了,2015年共退出貧困人口35059人,全縣貧困人口下降到97541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34元,貧困戶的生活狀況和鄉村面貌大為改觀。
2015年以來,會寧扶持了1.8萬戶貧困戶發展“全膜種植+養殖業+勞務輸轉”,8000戶發展“全膜種植+特色種植+勞務輸轉”,2907戶發展“全膜種植+多種經營+勞務輸轉”,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勞務輸出三種形式增加農民收入。韓家集鎮,重點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當地人已經處處蓋新居,家家換新貌。
除此之外,會寧還有7張名片,會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特色。
第四張名片,1997年,會寧縣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第五張名片,2008年11月,會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第六張名片,2003年8月,會寧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小雜糧之鄉”。
第七張名片,2004年1月,會寧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評定為“中國肉羊之鄉”。
第八張名片,2009年12月,會寧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第九張名片,2010年8月,會寧在“第六屆中國旅游城市(縣)發展大會”上被評為“中國優秀紅色旅游目的地”、“中國優秀紅色文化旅游名縣”稱號。
第十張名片,2010年4月,會寧在上海“迎世博· 2010中國文化旅游主題年高峰論壇”上被評為“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游縣”。
新聞鏈接:
會寧民間藝術:
★會寧皮影戲,據考證始于漢代,成熟于宋初。會寧皮影戲在明清時就很盛行,現主要流傳于會寧縣東南部和中部的楊崖集鄉,平頭鄉、老君坡鄉、太平鎮、柴門鄉等鄉鎮,已被列入甘肅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寧剪紙、繡荷包久負盛名,1990年8月,會寧農民的剪紙《亞運會在北京》等64幅作品,被北京市亞運村藝術部列為亞運場館的義賣品和饋贈禮品,已被列入甘肅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寧民歌,有會寧山歌、社火小曲、蠟花小調等種類,如《十杯酒》《紅軍十二唱》《會師謠》《勞動小唱》《轉娘家》等經典曲目,會寧的田間地頭、山谷河畔、節日慶典、農家院落,都有民歌的旋律飄蕩。
會寧文化資源:
★紅軍會師舊址、長征勝利景園、河畔紅園,大墩梁、慢牛坡、張城堡、西巖山等戰斗遺址,隴西川紅軍演講臺為特色的紅色文化。
★牛門洞新石器時代遺址、石石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等為特色的彩陶文化。
★泉坪猛犸象頭骨化石為特色的古生物、古地質文化。
★桃花山石窟及宋代古建筑、香林山石虎寺、馬明心教堂為特色的古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
★祖厲古城、烏蘭古城、郭蝦蟆城、西寧城、厲河月牙堡為特色的城堡文化。
★鐵木山森林公園、東山森林公園、桃花山丹霞地貌、侯川齊靳山水、大山川旱作農業示范區為特色的西北山水生態文化。
★會寧剪紙、會寧地毯、會寧皮影戲、會寧民歌等為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
★“三苦兩樂”精神為內涵的教育文化,以左公柳、枝陽書院、蘇府、秦府等為特色的歷史名人文化。(來源:中國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