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凝心聚力奔小康——白銀區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側記)
白銀區近年來以精心、精準、精細推進脫貧攻堅,不讓一名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作為全省插花型貧困縣區之一,2014年白銀區建檔立卡貧困村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804戶5900人,占農業總人口的8.33%,貧困發生率8.61%……
為了讓貧困戶能脫貧、穩脫貧、不返貧,白銀區打出定點幫扶、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衛生扶貧系列“組合拳”,2015至2017年,精準脫貧1508戶5026人,7個貧困村實現整體脫貧,貧困縣退出7項指標均已達到或超出目標值。
一
武川鄉新安村村主任助理陳紅兵初到新安村時,為盡快熟悉村情民情,白天深入田間地頭和村民一起勞作,晚上深入農戶家中走訪了解,用3個月時間遍訪全村109戶貧困戶;村里的2戶五保戶、98戶低保戶,他每月至少入戶走訪一次。從閑話家常到答疑解惑,他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在溝通交流中迅速升溫,成了村民的貼心人。
為實現精準幫扶,白銀區成立6個扶貧工作站,調整補充177名干部成立駐村幫扶工作隊,配備到全區7個貧困村和38個非貧困村開展工作;選派7名機關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調整31名大學生村干部到貧困村任職。各幫扶工作隊駐村時間達到220天以上,充分發揮了在精準扶貧“滴灌”中的“管道”作用。同時,區里探索推行“領導干部聯村、理清一個發展思路,部門單位聯村、謀劃一個主導產業,機關干部聯戶、找準一個致富門路”的聯建工作機制,切實將脫貧計劃細化到村到戶到人。
二
如何立足貧困村、貧困戶實際激發自身造血功能?白銀區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以合作社為主力軍,用產業項目帶動扶貧,利用資源唱好產業致富經。
“我們合作社集種豬繁育、生產、銷售為一體,并為社員提供技術咨詢、信息交流、養殖技術培訓等服務。同時農戶流轉土地可獲得每年每畝2000元費用,農戶種植的玉米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定向收購。建檔立卡貧困戶將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入股,每年可獲得4000元分紅。目前,合作社已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12人就業。”強灣鄉西溝村安泰和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白銀區大力實施“一鄉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工程,特色種養業覆蓋貧困村比例占100%。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553個。發展壯大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11家,帶動321戶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實現增收,累計增加農民收入1100萬元。同時繼續強化金融支持,著力解決貧困群眾發展資金難問題。累計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9000萬元,扶貧互助協會基本實現全覆蓋,資金總量達820.384萬元。
三
“開門高歌新時代,喬遷感恩共產黨”,這是武川鄉獨山村貧困戶張林孝新居門口對聯的內容,樸實的話語透出濃濃的感激。
為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房問題,白銀區有針對性地提出按照“整體搬遷、統一安置;集中改造、社區管理;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三步走的總體要求,持續實施移民搬遷工程。累計投資20多億元,建成武川、強灣、銀馨家園、錦華苑等9個移民搬遷小區和棚戶區改造項目,安置農戶近2萬人,武川、強灣兩個貧困鄉移民搬遷率分別達到80%、76%以上。1083戶貧困戶喜遷新居,實施危房改造358戶,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同時,白銀區加強部門聯動、資源整合,從教育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大病醫療救助、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方面入手,全面做好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兜底工作,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來源:甘肅日報 記者:陳泳 通訊員:魏巍)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